關稅戰風雲再起 衝擊效應幾何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他稱為「解放日」的時間點宣布增稅計劃,其重點包括三方面:一是以增稅10%為基準,實行「親疏有別」的差別關稅;二是對中國商品徵收最高幅度的關稅;三是此舉的終極目標是將美國帶回其所謂的「黃金年代」。

其實,這場發布會更像是一檔精心策劃的實境節目,星條旗垂掛全場,特朗普還特地邀請底特律汽車廠工人上台,現場說明他為何支持這一關稅政策,強調前幾屆政府無法扭轉美國製造業下滑的趨勢。他以「美國第一」、「美國工人優先」為口號,主張將產業重塑回國,並細數自他上任以來,蘋果、英偉達、台積電等知名大企業均大舉投資美國,以增加政策的說服力與可信度。

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美國此次對中國增稅的幅度尤為引人關注。特朗普表示,基於現有對中國20%的關稅,再額外徵收34%的新關稅,合計可達54%。中國出口也將承受最重的負擔,其出口產品將面臨1,490億美元的額外關稅。由於中國是美國的重要進口來源,這一政策勢必將部分轉嫁給美國消費者,導致日常用品、電子產品、服裝等價格上漲,進而推高整體通膨壓力,削弱消費力。從企業角度看,許多美國製造商依賴中國進口的零部件與原材料,關稅上升將直接增加生產成本,降低競爭力,甚至迫使它們提高產品售價。

有評論認為,增稅的作法可能會引發反作用力。中國已明確表示將採取反制措施,譴責美國關稅措施損害雙邊貿易關係。此外,有美國媒體分析指出,中國現已成為多數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若這些國家在美中兩國間做出選擇,很可能會傾向與中國維持更密切的經濟合作,甚至稱之為「中國將迎來重大機遇」。

外界原本預期關稅計劃「相對緩和」變為「激進」,導致2日美股期貨大幅下挫。事實上,長遠看來,新的關稅政策未來還可能衍生不同的發展及變化:

第一,這一關稅政策是否真能促使美國企業加速重新配置供應鏈?部分製造業與生產線究竟是否會因此真正回流,或僅是市場短期內的動盪現象?這樣的變化是否能從根本上重塑全球貿易與投資格局?

第二,雖然短期內關稅措施可能有助於保住部分藍領工作,但是否同時會導致企業成本上升和消費者物價飆升?從長遠看,這種保護主義政策究竟能否真正提升美國製造業的競爭力,還是只會由於市場扭曲而抑制技術創新與效率提升?

第三,這場關稅大戰是否會引發連鎖性報復措施,加劇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摩擦?在此情況下,多邊貿易規則是否將面臨嚴重挑戰,迫使國際社會重新思考維護公平貿易與保障國家安全之間的界線。

這場關稅大戰雖然目的在保護美國的產業基礎與國家安全,但它究竟能否達到預期效果,仍充滿不確定性。美國如何在保護國內產業與維持市場效率之間找到合理平衡,將是未來全球經濟秩序變局中的關鍵課題。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