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聯社電
加州一批科學家研發了一件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s)裝置,可把說話的想法即時轉換為口語。目前仍屬實驗性質,他們希望這款裝置終有一天幫助無法說話的人能做出言語表達。
《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3月31日發表一份研究,描述了一名47歲四肢癱瘓、中風後無法說話18年的婦人Ann接受這件裝置的測試。醫生透過手術將裝置移植到婦人腦裡,作為臨床測試一部份。
柏克萊加大(UC Berkeley )和三藩市加大(UCSF)的科學家合作進行該項研究。作者之一、柏大電子工程及電腦科學系助教阿努曼奇帕里(Gopala Anumanchipalli)提到,裝置將婦人說話的意圖轉化為流利的句子。
其他針對說話能力的同類裝置,在句子的想法與電腦語言表達之間一般都會出現稍為延遲。研究人員指出,這樣的延遲恐擾亂對話的自然流暢度,從而導致溝通不良以至挫折感。
研究團隊透過電極記錄該名婦人默念句子時的大腦活動,利用婦人受傷前錄製的聲音建立了一個語音合成器,從而生成她中風前的說話聲音。他們訓練了一個人工智能(AI)模型,將這種神經活動轉換為語音單位。
阿努曼奇帕里解釋,運作方式類似用於即時轉錄會議或電話通話的現有系統。
這件植入物位於大腦的語言中樞,因而能夠聆聽,並將這些訊號轉換成構成句子的語音片段,這稱為「串流模式」(streaming approach)。
阿努曼奇帕里表示,每個80毫秒的語音片段(約半個音節)會被傳送到錄音裝置中,「不用等待句子完成,因為它即時處理。」
未參與該項研究的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語言與應用神經科學實驗室教授布倫伯格(Jonathan Brumberg)指出,如此迅速解碼語音可能跟得上自然語言的快速節奏,語音樣本的使用「是一個重大進步」。
這項研究部份出資來自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但阿努曼奇帕里表示不受NIH近期資金削減影響。他又稱,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正式應用這項技術,但透過「持續投資」,可望10年內讓病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