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兩地政府今日(31日)合辦東江水供港60周年紀念典禮暨「舞動水滴展」開幕禮。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典禮上致辭時表示,東江水佔全港食水用量約7至8成,是香港的生命之源,支撐香港經濟持續發展,支援市民安居樂業。他提到,明日( 4月1日 )舉辦的國際水務領袖高峰論壇,聚集內地及海外水資源管理及水利建設專家,引進專業知識,促進跨地域、跨界別協作。
感謝國家60年來為港供應可靠和穩定東江水 支撐香港經濟發展
李家超亦於社交平台發文,指今年是東江水供港滿一甲子,他很高興出席「東江水供港60周年」紀念典禮。自上世紀60年代起,東江水從未間斷滋養香江,感謝國家60年來一直為香港供應可靠和穩定的東江水,支撐香港經濟持續發展。






他稱回首1960年代初,香港水資源不足。走過大街小巷,經常都會聽到市民大叫「又制水喇」、「樓下閂水喉呀」,市民減少洗澡洗頭次數和用水,多個行業因制水而減產甚至停產,市民日常生活和生計都受到嚴重影響。後來全憑國家支持,全長83公里長的東深供水工程在1965年以短短11個月的時間建成,自此東江之水越山來,香港再無「莫水」之憂。國家照顧香港的用水需要,不斷優化供水安排,包括東深供水系統已進行過三次擴建和全面改造,提升供水量;以及去年引入西江水為香港提供應急備用水源,實現東西江雙水源互備,香港供水更趨穩定。
香港市民會飲水思源
李家超指粵港山水相連、同根同源,兩地政府定期探討水資源合作,促進水安全、水政策創新、智慧水利等,共同保障對港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東江水供港,不只是一項水利工程,更體現國家與香港血濃於水的深情典範。香港市民會飲水思源,在參與特區政府舉辦的一系列「東江水供港60周年」慶祝活動的同時,熱切認識歷史,並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為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李家超提到,明日亦將舉辦「國際水務領袖高峰論壇」,滙聚內地和海外水資源管理、水利建設的專家和國際組織領導,把專業知識和經驗「引進來」,促進跨地域、跨界別協作,助力國家的發展優勢「走出去」,向世界說好中國水利好故事。
東江供水前 港人生活艱苦
李家超回顧時以普通話介紹指,1963年5月,香港遭逢百年一遇的大旱災,當時三百多萬人口,每4天才能獲得供水一次,每次只有4個小時,供水時,每家每戶都馬上打開水龍頭,住在比較高層的單位,往往因為水壓不足而獲不到足夠的水量。他稱,當時常常能聽到一句廣東話:「樓下,閂水喉啦」,反映出當年在東江供水前,本港市民的生活艱苦。


王偉中:廣東省會扎實做好水質保護
廣東省省長王偉中表示,廣東將切實管好、用好東深供水工程,加強科學精準調度,扎實做好水質保護,堅決守護好東江水,讓香港同胞持續喝上放心水、優質水,為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地位,保持長期繁榮穩定提供有力支撐。
李國英:60年累計供水逾300億立方米
國家水利部部長李國英指,60年來,國家對港供水能力不斷提升,年供水量由0.68億立法米,躍升至24.23億立方米,累計對港供水超過300億立方米,滿足香港近八成用水需求,水質及應急保障能力亦不斷提升,形容東深供水工程,已經成為香港的生命線工程,極大改善香港同胞的生活條件,有力支撐香港經濟騰飛,為香港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他又表示,將全面加強與特區政府水利合作,持續完善大灣區水安全保障體系,確保實現對港穩定、安全和優質供水,為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作出水利貢獻,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典禮同時為「舞動水滴展」進行亮燈儀式。該大型藝術裝置展覽是國際著名藝術家馬興文特別為慶祝東江水供港60周年而創作,透過大小不同的水滴裝置,表達東江水為香港注入生命力和社會共融的文化氛圍,整個展覽的水滴布局和數量隨時間分階段變化。這些裝置包括一個高18.8米的水滴裝置和百多個不倒翁小水滴,將於明日(4月1日)開始展出。
另外,展覽的焦點是既首次展出、亦屬全球最大、高28.8米的巨型水滴藝術裝置,將於五月登場。展覽於添馬公園及中西區海濱長廊(中環段)舉行。
記者:謝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