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穩外資再出招,將進一步擴大電信、醫療領域開放試點,研究制定有序擴大教育、文化領域自主開放實施方案;鼓勵外資在華開展股權投資。早前,外界輿論場有「外資撤離中國」的論調,亦有聲音指,企業去留中國,最為關鍵的仍是自身實力。
中國當局近日公布《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進一步明確要引導更多優質外資長期投資中國上市公司;加大對上市公司、境外基金和投資機構宣介力度;引導外資投向現代服務業,支持外資更多投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檔特別提及,要研究制定鼓勵外資企業境內再投資政策措施,促進其在華所獲利潤更多用於再投資,開展外資企業境內投資信息報告試點;取消外商投資性公司使用境內貸款限制,允許其使用境內貸款開展股權投資,為跨國公司在華投資設立總部型機構提供便利;在外匯管理、人員出入境、數據跨境流動等方面,為跨國公司投資設立投資性公司提供便利等等。林林總總似在回應早前的「外資撤離」論。
「外資撤離」論並非近期才有,自特朗普1.0時代起,美國在經貿上封鎖中國,在政治和技術上孤立中國,造成中美關係全方位惡化,客觀上逼使部分外企「二選一」退出中國;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特別是疫情以來內地復蘇步伐相對緩慢,也為外媒看淡中國前景提供材料。一些不願承受風險,或者本身受到本地企業競爭和擠壓的外企,便選擇撤離。隨著特朗普第二任期開啟,在「美國優先」的大前提下,美中貿易戰不斷升級,外界對外資去留中國的關注度越發高漲。彭博社稱,2024年中國FDI淨流出高達1680億美元,創下自1990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同時,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總額達1730億美元,顯示它們正加速向國外轉移資金。而北京官媒就強調,2021年以來中國連續3年引資規模逾萬億元,2024年新成立的外資企業數量增長9.9%。
有評論認為,相比需要外資啟動改革的1980年代,當今中國已在工業生產和貨物貿易領域成為世界龍頭,客觀上已擺脫了對外資的依賴。
除此之外,中國本土企業在家電、汽車等多個領域成功實現「進口替代」,也令外資在中國市場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一些低端產業的企業轉去東南亞地區,一些外業由於競爭優勢弱化,選擇逐步退出中國市場。且中國GDP穩居世界第2,人均GDP已逾1萬美元,消費者對本地和海外品牌的要求必然越來越高。而特斯拉、蘋果等美企近年來選擇深耕中國,看中的中國具備完善的生產線和高度自動化的製造能力以及極大的市場份額。
此外,從全球來看,多國都面臨著如何吸引外資的難題。新冠疫情影響,各國經濟受創,都努力留住本國企業,加上特朗普推崇「美國優先」政策,未來可能掀起全球保護主義浪潮。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日前發布的新一期《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顯示,剔除歐洲投資中轉國影響,2024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預計同比下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