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歐洲遭遇了最大的尷尬,經濟滑坡,又被戰爭拖累,其中,作為不可忽視的德國,自從默克爾卸任之後,一直步履維艱。選民終歸要用選票說話。據悉,德國新一屆聯邦議院(議會下院)選舉投票於當地時間23日18時結束。出口民調顯示,基督教民主聯盟和基督教社會聯盟組成的聯盟黨得票率領先其他政黨:聯盟黨得票率為29%,右翼民粹政黨德國選擇黨得票率為19.5%。
德國基民盟主席、聯盟黨總理候選人默茨承諾,將確保德國重新回到穩定、高效的治理軌道上。德國現任總理、社民黨總理候選人朔爾茨承認選舉失利。有分析家認為,朔爾茨之所以下台,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執政的幾年,德國經濟幾乎就沒有增長,還出現衰退。按照IMF的預測,今年德國經濟也只能微增0.3%。
這次大選對西方自由派社會的恐慌,不亞於2024美國大選。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馬斯克「干政德國」的夢想破滅了。過去幾個月,他不止一次公開支持選擇黨。作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誰領導德國,不僅僅對德國重要,還影響著歐洲的格局,跨大西洋的關係,以及烏克蘭問題。
本次德國大選是在經濟下滑、社會分裂以及國際關係複雜化的背景下舉行的。選民的核心訴求集中在移民政策、經濟衰退和能源危機等議題上。基民盟在競選中強調經濟穩定和傳統價值觀,其政策主張契合了部分選民對現狀的不滿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期望。基民盟作為德國傳統大黨,具有深厚的政治根基和廣泛的選民基礎。其在德國政治中長期扮演重要角色。
基民盟總理候選人默茨在競選中表現出色,特別是在經濟政策和移民問題上的強硬立場吸引了部分選民。此外,基民盟在競選過程中成功塑造了穩定經濟、恢復秩序的形象。社民黨在執政期間面臨諸多挑戰,如經濟困境和社會治安問題,導致選民對其失望。即便極右翼的選擇黨雖支持率上升,但因政策極端和歷史污點被主流社會排斥。
專家指出,基民盟的勝利可能標誌著德國政治格局的重塑。未來政府的組成將取決於基民盟與其他政黨的協商,如與社民黨或綠黨組建聯合政府。這將對德國的經濟政策、移民政策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產生深遠影響。基民盟主張的經濟政策可能推動德國經濟的復蘇和增長。
德國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其政治走向對歐盟和國際社會具有重要影響。基民盟的勝選可能為歐洲帶來更穩定的政治環境,但也可能在移民政策和歐洲防務等問題上引發新的爭議。儘管基民盟贏得大選,但德國政治的碎片化使得組閣過程複雜。
此時,特朗普正對德國來勢洶洶。美國對進口汽車加征25%關稅,最大受害者就是德國,因為對美汽車出口,佔到德國總出口的10%。怎麼對美國說「不」,考驗著今年69歲的默茨。而他面臨的另一個重大考驗,是烏克蘭問題。默茨能否恢復默克爾時代的榮光,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