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甫上任即著手推動結束俄烏衝突與以巴戰爭,雖然取得明顯進展,但也引發歐洲及中東盟友的關注與猜疑。美方這一政策轉變究竟是結束戰爭或內政考量,或是基於更長遠的全球戰略布局,進一步轉向印太地區,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
從支持者角度來看,特朗普在面對俄烏及中東的戰略具有三大優勢。首先,通過減少在歐洲和中東的軍事支出,美國可以將有限資源集中於國內建設和印太戰略。目前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已超過1000億美元,對以色列的各項援助也接近150億美元,這些開支對美國財政造成巨大壓力。
其次,特朗普在與普京通話,兩國在沙特談判成立工作組推動後續協商,為長期衝突帶來突破性進展,通過外交手段結束衝突,不僅能減少戰爭帶來的損失,還能提升美國的國際形象。
第三,特朗普國安團隊也有人主張,面對中國在經濟、軍事和科技領域的快速發展,美國確實需要重新調整戰略重心,強化與印太地區盟友的關係。
然而,反對者認為這種戰略轉向可能帶來嚴重後果。最直接的影響是削弱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這意味著自1945年二戰後形成的國際體系面臨重大調整。共和黨參議院大老麥康諾即投書媒體認為,自二戰以來,美國通過維護盟友安全來確保自身利益的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如果美國選擇從歐洲和中東戰場撤退,不僅會動搖盟友的信任,還可能在全球產生權力真空。
其次,美國國防預算的大幅縮減(預計從2025年的8500億美元降至2030年的5600億美元)將影響其全球軍事部署能力。歐洲和中東盟友可能因美國的戰略收縮而尋求新的合作夥伴,這將進一步改變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特別是在歐洲,美國的撤退可能削弱北約的凝聚力,甚至改變歐洲與俄羅斯的關係動態。
美國作為二戰後國際秩序的主要締造者和維護者,其戰略轉向將不可避免地對該秩序造成衝擊。傳統基金會副總裁維多利亞·科茨指出:「我們已經不再處於二戰後時代,地緣政治格局已經發生變化。」甚至有人認為,目前已呈現另一場冷戰新局,這一轉向可能導致國際秩序的重構,甚至引發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連鎖反應。
俄烏衝突在1月24日屆滿三年,這期間無論在國際政治、外交走向、經貿關係均出現明顯變化。特朗普提出的戰略轉向反映了美國在全球戰略布局上的深層調整,符合其「美國優先」的主張,儘管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反對聲浪。特朗普的選擇,無論成功與否,都將深刻影響美國的全球角色與影響力。
未來美國需要在維護全球秩序與聚焦印太戰略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將決定其在新時代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然而,這一舉措是否能夠帶來穩定與和平,還是會導致二戰以來的世局進一步發生變化,仍然充滿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