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開啟關稅戰,首波加徵關稅的子彈打向加拿大、墨西哥、中國,這三國都做出相應反制措施。特朗普還揚言,「一定」會對歐洲開槍,歐盟亦表示會祭出對應措施。你推我搡之下,關稅戰勢必演變成全球互毆的亂局。
2月1日,特朗普宣布向中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徵關稅,試圖滿足保護本土企業、解決貿易赤字等主觀願望。加拿大政府2日正式公布了將被加徵25%關稅的美國產品官方詳細清單,內容覆蓋多樣生活產品。隨後,加拿大、墨西哥答應在邊境安全問題上做出更多符合美國要求的舉動後,特朗普3日同意暫停30天實施對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徵關稅的警告。不過,仍如期於2月4日向中國貨品加徵一成關稅。中國瞬即提出反制措施,表示10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當中包括對煤炭、液化天然氣加徵15%關稅;對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農夫車加徵10%關稅;對原產於美國的附件所列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分別加徵相應關稅,現行保稅、減免稅政策不變,此次加徵的關稅不予減免。此外,Google被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中國市場監管總局立案調查。而商務部同時宣布,將美國PVH集團及因美納公司,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除此之外,特朗普已經放話,「英國可能會面臨關稅,但歐盟肯定會面臨關稅。」
而以上種種,只是特朗普關稅戰的第一步,他早前還表明將會向全球芯片、藥品、鋼、鋁、銅、石油、天然氣增加關稅,最快會在2月18日開始實施。還點明如果金磚國家不承諾繼續使用美元的話,將會向他們徵收100%的關稅。若這些都一一落實,全球供應鏈格局被擾亂,貿易局勢將大為緊張,勢必會變成一場混戰。
有分析認為,特朗普再次回歸後,反复強調「美國優先」的意識形態,關稅是他達到目的的手段。這從加拿大和墨西哥被延遲30日加徵關稅的舉動可見。關稅這個武器,早在其第1個任期就已頻頻動用。但歷史經驗證明,關稅不是高明的手段。客觀數據反映,在特朗普1.0年代,美國製造業職位由1240萬微跌至1220萬,證明關稅無助重振製造業;至於特朗普和拜登矢志打擊的中國外貿,實際上並未因貿易戰而受到重創——2024年中國貿易順差達歷史新高的近1萬億美元,當中1/3來自美國。此外,對美國普通消費者而言,進口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蔬果、穀物和肉類必因關稅而變貴,美國通脹重燃可能性大增。
而參與關稅戰的各國同樣要付出不小的經濟代價,加拿大總理杜魯多之前就說加國民眾未來可能面臨「艱難時刻」。致力於經濟復蘇的中國面臨的壓力會更大。更令人憂心的是,關稅戰若持續不停,可能分裂全球價值鏈並激化地緣政治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