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政府財政緊絀,正面對挑戰,基於社會共同承擔的原則,教資會未來3年對大學的撥款將有所調整。
蔡若蓮今(2月1日)在電台節目表示,教資會遵從共同承擔原則,將調整未來3年對8間大學的撥款,8大除了政府撥款外,院校也有其他收入,包括接受外界捐獻及研究院課程的學費收入等,一直以來財務穩健,當局會給予校方有足夠時間消化及進行財政規劃,相信調整不會影響各院校的運作及競爭力。
加學費需平衡對人才吸引力
對於有意見指出,政府對每個非本地生補貼數萬至10多萬元,建議政府長遠應逐步增加非本地學生學費至收回成本,蔡若蓮稱,需要平衡對人才的吸引力,舉例指新加坡現時收取非本地生一年約10多萬至20多萬元學費,若香港貿然調整至30多萬港元,就會削弱吸引力,難以吸引優秀學生來港。
至於來港人才的子女可否用本地生身份升讀大學,蔡若蓮稱來港人才子女擁有香港身分證,已有本港教育的保障,當局正檢討專上院校取錄學生的「本地生定義」,檢視本地生定義會否影響本港學生升讀大學,亦會以「擇優而取」的原則,包括考慮非本地及本地的二分法,本地生亦可以釐定不同的學費收費層級等,暫時未有定案。
相關新聞:本學年修讀專上課程非本地學生達6.4萬人 蔡若蓮:不會影響本地學生升學機會
STEAM與電子教學是相輔相成
另外,為推動本港學校教育的數字轉型,行政長官在去年《施政報告》宣布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蔡若蓮稱,中小學課程要回應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高小課程會加入編程教學,初中有人工智能單元,而一直致力發展的STEM教育就注重數學工程,及加強應用能力。STEAM與電子教學是相輔相成,朝加強資源開發,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是希望整合現時教育城、眾多的優質教育基金或在課程內與不同持份者如何整合各方面資源,進一步加大力度去推動。
在2023年的施政報告中,特區政府表明,要將香港打造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蔡若蓮表示,人數與質素同樣重要,一定要有吸引力才能吸納到有質素的學生,現時各院校報名情況湧躍。中國是留學生的最大輸出國,不單是香港,全世界的非本地生比例,均以內地生佔最多,本港院校在吸納內地生之餘,亦希望多元化,因此都很自律,一般會控制內地生不超過五成,未來當局會重點吸納東盟及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