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持續低迷,不少企業面臨財政困難,有會計師行認為,今年景氣只會比去年更具挑戰性,情況更較金融海嘯時困難,有財政困難的企業應該盡快找專業人士協助,以求「對症下藥」,必要時展現「壯士斷臂」決心,把表現不佳的業務出售,避免債權人貿然申請清盤,出現企業、債權人雙輸局面。
德勤中國重組、企業轉型與成本轉型服務全國主管合夥人何國樑接受《星島》專訪時指出,隨着物業價格下跌、利率下調速度或較預期慢、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不利因素影響,今年經濟情況只會比往年更具挑戰性。相較以往危機,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等,何國樑形容現時情況更加困難。
老闆要有決心重組業務
宏觀經濟吹逆風,企業陷入財政泥沼並不罕見,何國樑認為,企業如要脫困,最重要是老闆有決心重組業務,盡快找專業人士幫忙,並且與債權人保持溝通,確保有足夠透明度。
企業重組過程不外乎先檢視現有業務,然後把表現較差的出售,透過增持現金和競爭對手「鬥長命」。他解釋,當企業資源有限,一定要集中發展較擅長項目,才可以改善股本及債務架構,從而輕裝上路。
建築、零售、餐飲高風險
他又認為,建築、零售,以至餐飲都是現時較高風險行業,這些企業管理層要更積極面對困難,無論是諮詢專業意見,抑或是和業主商量減租之類,都要盡早去做。
何國樑又說,傳統上華資老闆傾向「家醜不出外傳」,不喜歡向專業人士透露企業財政困難,而外資則較願意面對現實。不過如果不披露詳情,就好像病人見醫生不老實交代病情一樣,只會令病情更加嚴重。假如債權人申請清盤,企業資產難免要賤價賣出,造成企業與債權人雙輸局面。相比之下,企業自行重組時割讓業務,可以爭取較佳條件,屬較理想安排。
港無破產保護情況尷尬
對於與債權人商討,他說銀行較為「好傾」,因為銀行作為專業機構,知道怎樣處理,只要有合理方案,銀行通常避免高調出手把債權人清盤。假若債權人是供應商,相對於銀行來說,債權或較分散,即個別債權人追討金額較少,但這類債權人對相關法律認識可能有限,更有可能貿然申請清盤。因此企業如要重組成功,和供應商等中小企債權人更要及早溝通。
何國樑又說,很多國家以至內地均有破產保護法例,容許財困企業暫停各方法律訴訟,以爭取時間建立重組方案。他形容,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至今還未有相關法例,「其實都很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