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人來說,我們的傳統瑞獸,不是「熊貓」,亦不是「黑貓」,而是具有神話色彩的「白狐」,原先甚至頗正氣。
像先前,說起戰國時代,孟嘗君為巴結秦昭王,贈他白狐裘;秦王非常愛惜,稱「狐非千年不白」,穿上後四出炫耀。
現代人看,當然不可能。可是「白狐」非比尋常,大有來歷,最早見於《山海經》的《海外東經》。
傳說大禹治水後,經「涂山」(今河南洛陽嵩縣),遇「九尾白狐」。
當時的涂山人,並唱歌稱頌:「如在此成家立室,子孫昌盛。」大禹遂娶當地女子「女嬌」為妻,果然後世子孫繁 。
究竟「白狐」緣何有「九尾」?後代學者考究,認為是古時部落的「圖騰」,純意象表達。正如西方人相信「貓有九命」,可能屬迷信,亦可能屬個別的特殊例子,已不可稽考。
去到孔子編《詩經》,當中《衛風》的《有狐》篇:「綏綏白狐,龐龐九尾。」看牠滋油淡定,從容獨行;九條大尾豐盛華麗,顯示儀容高貴,具特強的生育能力,形象相當正面。
直至晉代,出事的是大玄學家「郭璞」(276年至324年),著有《葬經》,至今仍是陰宅風水的瑰寶;對道教的其他修行,以及神仙之術等,亦有獨到研究。
他在前述的《山海經》文,加註解:「狐五十歲變化婦人,一百歲美女/淫婦/神巫,或為丈夫,與女人交接。一千歲即與天通,為天狐。」開始有迷惑人心,妖媚冶艷之態。
後世傳到明代《封神榜》,將「白狐」扯上妲己;清代的《聊齋》,狐仙/狐精/狐妖等,更入尋常百姓家。
發展到現代,「白狐」已成為影視/電玩的邪惡標誌,與古代的原型,完全逆轉。
其實牠也有善良美好的一面,關鍵在於修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