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微波之三 魚之憂與樂

(張煒明 普萊臣頓)

2024年11月5日,這一天是屬於音樂的。音樂比大選更具提升精神力量的作用,更能曠闊胸襟薰陶性情,更可有效地把人類的距離拉近。

這一天我的電視機鎖在專播古典音樂的頻道上,我的平凡借助巴克、莫扎特、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提升,混濁的池變成清澈的湖,映照 朗朗青天,映照 蕩蕩胸懷。忽然間,一個蘋果從樹上掉落水中,盪出陣陣漣漪。是一首現代作品,已故美國指揮兼鋼琴家Leonard Bernstein (1918-1990)的交響樂 Age of Anxiety (焦慮的年代),樂章是按作家W.H. Auden 在1947年所作同名的長詩而譜寫的。

長及書本的詩寫四個年輕人無獨有偶走進一所酒吧,忽然把酒談心交流起來,訴說在傳統及宗教的無依下的焦慮,最後曲終人散各自帶著失落的心情離去。Bernstein 起初認為必先讀原詩才可以領會他的樂章,當他不滿意最後一節而於1965年改寫後,察覺音樂所表達的深度更為複雜,不妨單獨去品味。差不多一個甲子過去,時代劇變,欣賞這音樂又可21世紀的焦慮入手。

千禧年盛傳世紀末日,一個古老文化信念的復活。2024年在半憂半喜中過去,地球依舊環繞 太陽轉,沒有出軌。人類早在1969年已登陸月球,還有人相信地球是平的。不要笑西洋人痴,風水在華人社會也有很多信眾。成語中有「杞人憂天」的故事,世界末日確是令人擔憂的。試想流星撞擊地球,核子戰爭爆發,你能躲到哪兒呢?凡事總有解決的辦法吧,天文物理學家建議移民到別的星球,假如別的星球不夠生存條件,就得適應求存。

渡假遊輪的一個景點是阿拉斯加,冰塊從冰崖上嘩啦嘩啦的瀉下,滿足了遊客的視覺。在觀察自然界變化的科學家眼中,卻是一個警號。同樣的情景大幅度地發生在綠島,離此地約4千公里,在北極以南7百公里,那是北半球積雪最多的地方,積雪卻急劇地溶解。一堆一台的冰沿綠島海岸流動,轟隆的聲音從後響起,為其行將消失奏哀歌。

氣溫測量顯示溫度上升至攝氏22.37度,冰塊流向大海的速度急劇增加,較30年前要快約三倍。統計預測,到本世紀末,沿岸泛濫會逼使約5億居民遷離。假如綠島的冰雪溶解加劇,這個危難會發生得更早。在北極,綠島不是唯一的冰洲,冬季來臨時,此間海洋會結冰,面積比整個美國還要大。海上冰洲在夏天縮小,時至今日,近乎茫然不見,最大的影響莫如賴以為生的動物。

對「豎琴」海豹來說,海上冰床是天賜的產房。這是給初生的抵抗力弱的海豹六周的安全地帶,直至牠們能夠游泳。除著冰床的消失,這個海豹托兒所亦受到威脅,厚度不足時小海豹會被溺死。過去一個世紀,北極流失了三份之二的夏季冰洲,再過30年可能完全消失。這個海豹托兒所的關閉,也意味著「豎琴」海豹的絕種。

北極是白熊的天然棲息地,這種具有靈性的動物能否適應這急劇轉變的世界?夏季是獵食的時候,大量的冰溶入海中,白熊得往陸地走,游程遠及 650 公里。北極地帶俄羅斯的一個叫蘭格爾的離島,成為這批移徙的白熊聚居地。海冰幻滅,海豹消失,白熊得另求覓食資源,甚至島上居民儲藏的食物。

最大的冰雪之地是南極州,那兒繁殖著一群「愛特麗」企鵝,牠們洋溢堅強的求生意志,賦予冰天雪地生態的美。可是環境急劇轉變,過去45年間氣溫不斷上升,出乎意料之外。40年前,南極半島活 2萬只成年企鵝,如今交配期的只有4百對。企鵝適宜既乾且冷的氣候,在雨水增多下,羽毛長期濕潤,逐漸失去保溫功能。可憐初生與幼小的,無法穩定體溫,生存無望,更有覓食的飛禽來襲,也無力反抗。

站在壕上看魚的莊子感到魚很快樂,因為游魚表現出的生態是活活潑潑的。跑到大自然研究生物的科學家卻很擔憂,因為發現到氣候劇變、地球升溫,動物不能適應的話便面對死亡,嚴重的更會絕種。人類不能袖手旁觀,當耕地乾旱、食糧短缺時,將會面臨飢荒。生物絕種,人也隨而滅跡。當人類消失在地球上時,不管是主觀的詩人哲學家、還是客觀的生物學家,都不能倖存。

樂聲震攝著心靈,人類消失時,心靈還存在嗎?從中國文化角度來說,生是性,有生命便有靈性。假如心靈不依附肉體而獨存,作用是什麼呢?靈性要跟著肉體輪迴,繼續潤澤文化,還是往別的星系去?科學家在這些方面有很多推論,沒有肯定的結果,也不妨礙任何研究、假定、猜測或暇想。不要為宇宙的秘奧無窮感到失落,把握目前的實在就是去除焦慮的良方。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