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作育英才的地方,孕育無數社會棟樑,但時代更迭,受到出生人口下跌等因素,部分學校收生不足,2000年初至今出現殺校潮,部分鄕村學校完成歷史任務,或被埋在推土機下,或因荒涼陰森頻生都巿傳說而聞名,亦因此造就了一齣破億元票房紀錄的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的誕生。
殺校潮|天台小學完成歷史任務
回顧第一波「殺校潮」於1970年代後期,政府取締設備簡陋、且不合規格設於徙置大廈上的「天台小學」,於1970年代尾至80年代初期陸續被淘汰。最後一間並非因屋邨重建,而在第一波殺校潮中停辦的小學,為藍田的佛教內明學校,於1989年停辦。
殺校潮|金禧事件引發罷課轉動全港
「殺校」歷史中,最轟動的是1977年初,天主教寶血會金禧中學(現為天主教德蘭中學)多名教師揭發校方財政混亂,涉嫌斂財和挪用公款,更扣押職工薪金,售賣學生用品謀暴利。
師生當時向廉政公署舉報,但反被校長梁潔芬修女警告,引發學生罷課和靜坐,促使當年的律政司署立案調查。翌年校長梁潔芬修女被法庭裁定偽造罪成入獄,但獲准緩刑執行。
當時的署理教育司許瑜在1978年5月宣布「封校」,並決定由天主教會在原址籌辦德蘭中學,同時成立金禧中學事件調查委員會,委員會建議另設一所全新的五育中學,供原金禧師生選擇轉到新校任教或就讀,並建議撤回教育司署對金禧師生的警告信,事件才告平息。值得一提的是,前任特首林鄭月娥當時雖為香港大學學生,亦有參與學生的遊行。
殺校潮|鄉村學校完成歷史任務 造就最低薪幼稚園校長
鄉村學校,簡稱村校,大多於1950年代初建成,因當時新界鄉郊地方偏遠,交通不便,小學教育亦未普及,不少村童失學,於是各村的村民,分別籌募經費及捐地興建學校供村內適齡兒童就讀,小部分則由商會、同鄉會、宗教團體及個人形式辦學。
直至1997年全港共有103間鄉村學校,隨着社會不斷進步,人口下降,不少學校相繼建成,到了2010年有83間村校已經停辦,當中有40間因按照「統整使用率低的小學 」政策而停辦,成為「廢校」。時至2021年,只剩不足20間村校仍維持運作。在2015年上映的電影《五個小孩的校長》,就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講述全香港最低薪幼稚園校長成功挽救元朗錦田元岡幼稚園,避免「殺校」的真實故事。
達德學校|全盛期逾學生逾700人 入選《國家地理頻道》亞洲十大恐怖地點之一
要數「廢校」聲名最大的是屏山公立達德學校。達德學校於1931由屏山鄧氏及村內熱心教育人士創立,以元朗屏山愈喬二公祠作為辦學場所,供予屏山各村子弟修讀,是新界首創學校之一。
1961年,學生人數多達逾700人,祠堂設備不敷應用,新校舍由屏山鄧氏出資動工興建。1965年,新校舍落成,達德學校遷至屏山南北路。該校舍呈「U」字形,樓高兩層,禮堂設於中央,兩翼是課室,中間空地為籃球場,周邊長滿樹木。
惟學校於1998年因收生不足而停辦,校舍一直荒廢,屢屢傳出不同的「都巿傳說」,2013年更入選《國家地理頻道》亞洲十大恐怖地點之一。
今年大收旺場的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部分場景,厡來是工作人員於達德學校內搭建成,包括電影內的廟宇、戲棚及茶餐廳等,有份造就這部衝破1億元票房紀錄電影的誕生。
村校|成功活化成社區中心及果園
雖然不少村校變成廢校,但在歷史推進中,亦有不少村校成功活化後與社區有聯繫,為市民提供更多活動空間,如六鄉新村公立學校是其中一例子,獲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改作社區服務中心,以及元朗竹慶公立學校就獲港府撥款活化,並交予果園社企負責營運。
部分私塾如沙頭角上禾坑的鏡蓉書屋,錦田水頭村二帝書院,就成為法定古蹟,可供市民參觀。沙角尾村沙角尾村育賢書室,近年就用作村民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