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劣氣候暴現 人類仍太極推諉

聯合國最高法院近日開庭審理其歷史上最大的案件,並開始兩個星期的聽證,以確定世界各國應依法採取哪些措施應對氣候變化,並幫助脆弱國家應對其毀滅性影響。不過,法院的任何裁決都不具約束力,無法直接迫使富裕國家採取行動幫助陷入困境的國家。

截至2023年的十年中,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約4.3厘米,太平洋部分地區上升更多。由於化石燃料的燃燒,全球氣溫自工業化前時代以來也上升了1.3攝氏度。由於擔心自己可能被不斷上升的海水淹沒,經過一些島國多年的游說,去年聯合國大會要求國際法院就「各國在氣候變化方面的義務」發表意見。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曾表示,希望法庭確認破壞氣候的行為是違法的。設在海牙的國際法院從12月2日開始在兩星期內聽取99個國家和十多個政府間組織的證詞。這是這家機構近80年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聽證。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法院的任何裁決都不具約束力,無法直接迫使富裕國家採取行動幫助陷入困境的國家。但從積極的角度看,裁決是一個強有力的象徵,且可以作為其他法律行動的基礎。

上月底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9次締約方大會上,各國就富裕國家如何在氣候災難面前支持貧窮國家達成一項協議。富裕國家已同意在2035年前每年至少籌集3000億美元,但總額仍低於專家和受威脅國家所說需要的1.3萬億美元。且這項協議也是多方角力至最後才勉強達成共識。

根據聯合國委任的氣候融資獨立高級別專家組估算,若要將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溫度升幅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每年便需要1.3萬億美元經費,藉以研發和應用相關科技。但對許多國家特別是窮國而言,政府預算須要嚴格控制,而且相比扶貧、醫療、教育等牽涉民生的政策範疇,應對氣候變化未必屬優先事項。反觀富裕國家卻有更大空間與資源,不過歐美一些國家並不甘願繳納巨資。對於每年3000億美元的額度,發達國家都覺得太高,而發展中國家則批評金額低得令人感覺受辱。

但氣候危機並不會等待富國與窮國討論出最佳方案,每遲疑一分鐘,氣候危機就加重一分。根據歐盟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年初公布的數據,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為攝氏14.98度,是1850年有記錄以來最熱一年。與此同時,暴雨暴雪等異常氣候頻發,韓國上月底迎來「恐怖濕雪」,11月降雪量超過20厘米,氣象觀測以來尚屬首次。西班牙10月底發生的嚴重暴雨洪澇導致兩百多人死亡。《柳葉刀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2024年報告》預估,到本世紀末,氣候變化每年或將奪走300多萬人生命。

更令人憂心的是,即將上任的特朗普可能在第二任期將美國撤出氣候變化談判進程,他曾稱氣候行動為「騙局」。人類挽救地球,挽救人類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但現實是,惡劣氣候頻現的同時,人類仍大打太極,互相推諉。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