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鬼不覺變相漲價 1/3超市貨品份量縮水

分析指,由於大多數消費者不會保留舊包裝,無法與新購買的產品互相比較,因此「縮水通脹」往往難以察覺。 資料圖片

雖然通脹有所放緩,但「縮水通脹」(shrinkflation)的現象越發普遍。有機構調查發現,自從新冠疫情消退後,大約1/3日常消費品已經縮減了份量,其中又以衛生紙和紙巾的問題最嚴重。

CBS報道,線上借貸平台LendingTree檢索互聯網檔案館「網站時光機」(Wayback Machine)的數據後,比較了零售商沃爾瑪在2019年、2020年與今年的商品價格和份量,結果發現70%消費者表示,過去一年內至少一次遇到產品縮水的例子。Lending Tree的首席分析師舒爾茨(Matt Schulz)表示,1/3常用消費品份量減少,但因大多數消費者不會保留舊包裝,無法比較新的產品,故此「縮水通脹」的現象難以察覺。舒爾茨形容,沒有顧客希望加價,但若在加價和份量縮水之間二擇其一的話,相信大多數人寧願選擇前者。

LendingTree分析發現,家用紙製品的縮水程度最明顯,在20項同類產品之中,大約60%品牌減少了張數,排名第二的是早餐食品,44%產品的份量有所減少,例如家樂氏(Kellogg’s)生產的家庭裝香甜玉米片(Frosted Flakes),重量已從24盎司縮減到21.7盎司,意味每盎司價格其實增加了40%。

根據紀錄,英國經濟學家馬爾姆格倫(Pippa Malmgren)2009年便已發現這個現象,到了新冠疫情之後,隨著企業製造成本急升,過去幾年的趨勢更加明顯,有些公司為免加價嚇走顧客,選擇維持價格不變但縮減份量,也就是「縮水通脹」,此外也有商家採取「剋扣通脹」(skimpflation)的方式,為了節省成本改用更便宜的原料,或者在餐飲業中減少服務等。

數據顯示,全國8月份的通脹率創下3年來新低,但論者表示這個現象不代表商品價格下降,只是意味著價格增長的速度放緩。分析師舒爾茨認為,縮水通脹比一般加價更加難以預測,導致普通家庭也難以制定預算。本報訊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