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或陸橋 考驗泰國政府智慧

隨著全球局勢持續動盪,海峽要道的戰略意義愈加凸顯。蘇伊士運河與紅海砲火連天,給了世界經濟極大焦慮。在亞洲,海運繁忙的馬六甲海峽幾乎無可替代。然而最近幾年,泰國政府劍走偏鋒,突然積極推銷「克拉路橋」計劃。

克拉地峽是位於國春蓬府和拉廊府境內的一段狹長地帶。早在明朝萬曆年間,當時泰國的阿瑜陀耶王朝國王納臘萱大帝就曾打算穿越克拉開鑿一條運河,打通泰南地區西側的安達曼海和東側的泰國灣,以便往來貿易。

由於缺乏國際合作,「泰國運河」這一提議最終被圖紙上綿延的群山所阻隔。後來的一戰、二戰和印度支那戰爭讓泰國疲于應付,再無人問津。幾百年來,運河方案幾度提上議程,又幾度擱置。雖然名稱已確立為「泰國運河」,但泰國人卻在開挖克拉地峽的問題上表現的優柔寡斷。其實相比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泰國運河」的工程難度並不大。

泰國政府曾組織專家組對方案進行全方位論證,最後確立可在泰南狹長地帶至少4個地點開鑿運河。位於吉島以北的克拉地峽是4個地點之一,其他3個都位於普吉島以南。克拉地峽並不是開鑿運河的最優地點。原因是,克拉地峽雖然只有50公里,但群山綿延,破山動工難度太大。當時最優方案是在普吉島以南的薩庭帕縣開鑿一條長100公里、400米寬、25米深的運河,雙向通航。

運河一旦開通,肯定改變東南亞經濟格局,甚至輻射至整個亞洲乃至世界,使克拉地峽成為世界級經濟線路,同時可拉動泰國經濟、工業、旅遊業等產業,推動就業。

從戰略安全上說,運河的開通可讓泰國海上軍事存在貫通兩大洋,例如,泰國航母「那魯貝」號一般駐紮在泰國灣,要想到安達曼海,必須長途奔突,運河建成,航空母艦便可輕鬆往返於兩大洋執行任務。但是運河背後,依舊晃動著大國博弈的身影。

陸橋只是變通方式,在反復裝卸方面耗時耗力,對環保帶來壓力,並非投資者心中的香餑餑,加上泰國政局變化多端,投資回報風險極大。若融資成功,「陸橋」項目將在2025年至2040年之間實施,分為四個階段,將在泰國南部春蓬府和拉廊府各建造一座深水碼頭,以及90公里的公路及鐵路,將兩座碼頭連接起來。據悉,新任總理貝東丹會延續上一任的政策,爭取中國投資修建該項目。

專家指出,正因為該項目的利與弊都如此之多,以至泰國政府很難一蹴而就。即便如此,泰國依舊努力為價值1萬億泰銖(折合人民幣約為2038.6億)的「陸橋」項目進行國際招標,已經向來自美國、中國、日本和中東的潛在投資者推介了此項目,但應者寥寥。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