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在本月宣佈基本終止跨國領養、未來僅限「外國人收養三代以內旁系同輩血親的子女和繼子女」,一些領養家庭表示,很高興看到計劃的終結。儘管大多數人很珍惜其領養經歷,卻也看到了將孩子帶離親生父母和文化所造成的潛在創傷。
據《紐約時報》報道,對於這個塑造了幾代美國家庭的計劃將被逐步淘汰,許多參與其中的父母和被領養子女的心情可謂五味雜陳。對於數以萬計想成為父母的人,尤其是單身人士和同性戀夫婦來說,這個計劃擺脫了一般領養程序的繁重手續,也為有特殊需要的中國兒童提供了寶貴的成長機會,讓他們在海外獲得需要的醫療和經濟支援。國務院的數字顯示,這個計劃自1992年開展以來,已為逾8.2萬多名中國兒童在美國找到新家。
與此同時,該計劃也被不法分子濫用,據報道,一些嬰兒在中國實施生育限制期間,被人販子綁架或被計劃生育官員扣押,這些嬰兒隨後被賣給孤兒院,又被後者當作孤兒推銷給不知情的外國家庭,以獲取相對豐厚的領養費。
跨國送養在2000年代中期達到頂峰後,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和孤兒支援力度加強,該計劃也有所放緩。據中國當局稱,近年來被外國領養的幾乎都是殘疾兒童。
斯圖伊(Brian H. Stuy)的公司協助被領養的中國子女查找其送養歷史和出生家庭。儘管他認為仍然需要對有醫療問題的兒童進行國際領養,但是他很高興看到該計劃的結束。從中國領養了3個女嬰的斯圖伊表示,這個計劃與領養健康的年輕女嬰有關,完全沒必要存在。
許多被領養的華裔也心情複雜,被領養的經歷有得亦有失,他們雖然得以在美國長大成人,但被迫與原生家庭分離,重新接納異國文化和語言。許多人也無法核實出生日期和地點、親生父母的名字以及他們是如何進入孤兒院的。
一些被領養者表示,他們長大的地區很少看到其他亞裔,因此經常遭遇種族歧視,也有因為身分認同問題、疏離感和抑鬱而感到困擾。由佛州白人父母撫養長大、現年28歲的烏埃斯托夫(Camille Wuesthoff)說,「很多人叫我回去自己的國家,卻又有很多人說我不夠亞裔。但是我的父母沒有準備好撫養一個中國孩子——他們無法幫助我理解我所經歷的種族主義和歧視。」
隨著跨國領養計劃結束,一些被領養者會更難找到親生父母,一些被領養者則希望獲得中國當局的道歉,或者至少承認他們的痛苦和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