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需要「分錢」嗎?還是連「斗零」也沒有意義

文:曾維燊
圖:美聯社

在通貨膨脹持續與電子支付普及的雙重壓力下,美國現行硬幣制度再次成為爭論焦點。總統特朗普近日指出,一分硬幣(penny)的生產成本竟然高於其面值,質疑是否應該繼續投入資源鑄造。另一邊廂,五分硬幣(nickel)同樣被揭每年製造造成政府超過一億的虧損,使用價值亦備受質疑。究竟美國還需不需要「分錢」這些小額貨幣?這不僅是會計問題,更是一場制度與時代的選擇。


鑄幣成本失衡,小額硬幣成為「負資產」

根據美國鑄幣局資料,截至2024年,每製造一枚一分硬幣的成本已高達2.4分,製造一枚五分硬幣則需8.5分。以每年投產數量計算,光是五分一項,每年製造15億枚,所費超過2.1億元,但其面值僅有7,500萬,年度虧損達1.35億元。

貨幣的實際價值與製作成本脫鉤,造成政府每造一枚小額硬幣便是虧本生意。硬幣淪為成本負擔,難以持續。


美國一分與五分:歷史悠久,實用漸失

一分硬幣自1857年起流通,常被視為林肯總統的象徵;五分硬幣源自1792年以銀製的「半角銀幣(half dime)」,1866年起改以鎳與銅合金製成。隨著時間推移,兩者皆逐漸失去日常使用功能。

販賣機、停車咪錶及其他自動設備多數不接受五分硬幣;一分硬幣在交易中僅作找續之用,真正購物時幾乎不用。皮尤研究中心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美國人支持廢除一分硬幣。五分硬幣也面臨相似質疑。


香港經驗:從廢除分錢到取消斗零,貨幣簡化的路徑

香港過去的小額硬幣包括一分與五分(俗稱「斗零」即五分硬幣),於1989年1月1日起停止流通。當年政府停止鑄造這些硬幣,逐步讓十分(即一毫)成為最小流通面額,貨幣制度保持十進制。

淘汰小額硬幣後,香港現時的貨幣體系更簡潔,減少了製造成本和流通障礙,促進交易效率。雖然毫子仍存在,但流通量大幅降低,交易更傾向以元或更大面額計算。


美國Quarter的獨特意義與全球罕見的制度

在美國硬幣體系中,Quarter(二十五分)獨具重要地位。它不僅是美國最廣泛流通的硬幣,更是全球少數仍使用非十進制小額硬幣的國家標誌之一。許多國家早已放棄使用像Quarter這類以二十五為基礎的硬幣,改採純十進制貨幣系統。

Quarter廣泛應用於販賣機、停車咪錶、洗衣設備等日常生活場景,是美國經濟運作不可或缺的硬幣。它的存在象徵美國貨幣制度的獨特傳統與習慣,也代表着整個國家對硬幣功能的重視。


美國應果斷淘汰分、五分及毫子,保留Quarter

面對製造成本持續攀升、實際用途日漸減少的現實,美國應該先行廢除一分硬幣,隨後停止五分和毫子的鑄造,逐步淘汰這些已成為負擔的小面額硬幣。只保留Quarter,將貨幣制度集中於最具流通性、經濟效益與社會接受度的硬幣上。

這樣的調整不但能節省大量政府開支,更能簡化現金交易流程,與現代電子支付環境接軌。Quarter的地位獨一無二,是美國貨幣制度的支柱,應成為未來貨幣設計的核心。

總統特朗普的質疑點出了制度缺陷,對現實的勇敢面對,是貨幣改革的起點。美國不可再拖延,應跟隨香港逐步淘汰過時貨幣的腳步,迎接更高效、更合理的貨幣體系。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