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關稅真實代價浮現 美國企業承壓經濟受損|社評摘要

《華盛頓郵報》社論:

譯:曾維燊
圖:美聯社

對許多美國人來說,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或許看似無痛。然而,這些政策的經濟影響需要時間才會顯現。直至本週,這場關稅幻象開始破裂,最新數據顯示,美國企業已開始感受到壓力。

誠然,特朗普延後了原定7月9日的最後期限,讓其他國家可與美國協商貿易協議,以免其商品遭課重稅,現將期限推遲至8月1日。不過,他並未撤回早前實施的10%全面關稅或針對鋼鐵等商品的特定關稅。特朗普更於週四向NBC記者Kristen Welker表示,他考慮將整體關稅提升至15%或20%,並輕描淡寫地回應玩具製造商孩之寶(Hasbro)行政總裁對延遲效應可能推高行業價格的憂慮。

現行關稅政策已構成美國貿易政策的大幅轉向,而本月公佈的數據亦顯示,這些措施正逐步對經濟造成影響。美國企業在生產最終產品時所需的進口原料成本急升,是消費者價格未來上漲的先兆。這些包括鋼材、鋁材、零件與組件等,皆是製造汽車、房屋及雪櫃等產品的必需材料。

數據顯示,2025年1月至5月間,進口鋼鐵與鋁材價格平均上漲近三成。現時美國約半數鋁材與四分之一鋼材需依賴進口,其他進口原材料如紡織品、皮革、橡膠與塑膠價格亦明顯上漲。

特朗普聲稱以關稅保護本地產業,事實上卻對汽車製造等高度依賴進口原料的行業造成打擊。本週他更宣布對銅徵收50%關稅,令問題雪上加霜。

由於成本上升,部分企業或將轉嫁予消費者,以提高商品售價;亦有企業因無法承受價格提升而被迫壓縮利潤,甚至關門大吉。進口成本是在貨物進入國境、尚未生產或銷售前便已支付,故其影響會滲透整條供應鏈,最終才會反映於消費者物價指數中。

經濟學家稱這類情況為「成本推動型通脹」,即生產成本上升最終導致零售價格提高。有估算指出,若企業有15%原材料來自進口,且關稅提升10%,最終零售價格或會上漲約3%。

美國已開始見到通脹初現端倪。根據週二公佈的數據,曼海姆二手車價值指數(Manheim Used Vehicle Value Index)在6月錄得近三年來最大年升幅。此指數反映車商購買二手車時的批發價,亦與消費者市場的價格走勢密切相關。

更令企業擔憂的,是政策不穩與前景不明。由於特朗普時常改變立場,企業難以預測成本走勢,更難以制定投資或生產計劃。例如,是否應投資興建新廠房、開發新產品、或更換供應商,在成本可能下月翻倍或腰斬的不確定環境下,難以下決定。

因此,企業投資已見退潮。根據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預測,2025年第一季企業固定投資(建築、設備與知識產權)按年增長7.6%,但第二季可能下滑1%。

最理想的做法,自然是全面撤銷所有特朗普關稅。但這位總統似乎堅持其貿易障礙理論,並將關稅視為逼使他國作出讓步的工具。未來代價勢將更高,屆時保護主義的政治利益或將改變。

即使特朗普不願撤銷現行關稅,他也應確立一套清晰、穩定的政策框架,讓企業能夠按規劃預算、生產與發展。否則,他們唯有觀望,甚至收縮規模,拖累整體經濟。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