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特朗普13日因槍擊案而耳朵受傷。此事震驚全美,媒體的守望角色再次凸顯。然而,不同媒體在報道此類事件聚焦過程,有值得留意、警惕之處。
今年美國總統大選,在倒數不到四個月時,各媒體無不使出渾身解數進行大篇幅的報道。然而,即便主流媒體派足人力採訪,也可能因為時機的陰錯陽差,錯過按下快門的一瞬間。此次槍擊事件中,特朗普在受傷後,現場照片由著名通訊社攝影記者的相片迅速傳遍全球。事件發生時,特朗普在國旗高掛的背景下舉拳高喊「奮鬥」的神情,與安保人員緊張的護衛形成強烈對比。這張原始照片的構圖,包括國旗、候選人與特工身影的聯結,似乎強化競選的主題。
然而,雖然這組照片迅速散布,但不同媒體的解讀也有所不同。例如,兩家百年大報在次日頭版刊載特朗普遇襲的照片時,不約而同均裁掉了照片中星條旗的背景,聚焦於特朗普的表情及環繞其周圍的安保人員。其中一家報紙的標題為「特朗普在集會時因槍擊而受傷」,圖片中還帶有現場民眾及表情;另一家報紙則裁掉現場人潮的背景,標題僅為「特朗普在槍擊案後受傷,但安全」。同一件槍擊案的詮釋流露出不同立場,細心的讀者或許能比較出其中的差異。這也表明,競選場合的主題、現場環境布置及政治人物的位置,可能經過競選團隊精心設計。無論是文字還是攝影記者,都可能因不同的體悟而呈現出不同的內容。這也說明,不同的媒體的角色及功能有所不同。
在新聞事件中,不同媒體可以有不同立場,但出錯會影響報紙的公信力,甚至影響社區的凝聚力。13日的槍擊事件發生後,各媒體競相搶發最新消息。然而,在混亂中,《紐約郵報》卻犯了錯誤,當晚在其網站上稱槍手是華人(Chinese man),引發華人社區恐慌、疑惑和憤怒。紐約多名華人迅速行動,多方聯絡《紐約郵報》,使錯誤在一小時內得到更正,避免了可能對華人造成的更嚴重傷害。這驚心動魄的一小時也凸顯了華人社區經過近年來的權益抗爭,在維權方面逐漸走向警醒和成熟。
美國社會目前正面臨族裔對立,加上美中兩國競爭,美國亞裔尤其是華裔近年來遭受歧視及仇恨犯罪的案件居高不下,更常成為「代罪羊」。在此敏感時刻,如果不能及時澄清錯誤信息,任由謠言擴散,後果不堪設想。如果主流媒體的成見難以根除,那麼華裔社區可能就必須留意傳播的內容,並及時回應,以降低社區的猜忌及傷害。
媒體的功能就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非常時刻常起推波助瀾的作用。媒體在第一線記者採訪之後,還需經過編輯的把關,在時間壓力下盡力傳達準確信息,這是媒體擔負的社會責任,也需要閱聽人的守護及社會回饋來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