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 共防第三次世界大戰

戰爭是「永久」也是「暫時」的;是「局部」也是「全域」的;戰爭是槍拿齊鳴,也是隱蔽於網絡上字裡行間。無論G7峰會還是瑞士烏克蘭和平峰會,和平在各方博弈下依舊是「無解之題」。

正如近代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和戰略家克勞塞維茨所言,外交是內政的延伸,戰爭是政治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歸根結底就是利益衝突。兵燹不斷,教訓歷歷在目。「一戰」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參戰國家達33個,投入軍隊超過7000萬人,15億人被捲入戰爭,850萬士兵和1300萬平民死亡。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700億美元。

「二戰」是以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日本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及僕從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進行的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0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

且不論死亡人數,算「經濟帳」。二戰的參戰國軍費消耗總額為13520億美元,再加上財政消耗和物資損失,損失總數達40000億美元。直接參戰的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方面的代價。戰爭期間,美國損失3500億美元,蘇聯損失2000億美元,英國損失1500億美元。中國在1937至1945年間,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以上,間接經濟損失達5000至10000億美元。法西斯國家本身在大戰中也遭受重創。

二戰之後,全球迎來了難得的和平時期。過去數十年被經濟學家稱之為「超級全球化」,有效促進了資本、技術和人才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極大釋放勞動生產力,為人類創造了巨量財富。除了少數幾個國家「國門緊閉」,大部分國家都捲入了這一波全球化浪潮。

但是人們在忙於收穫經濟一體化所帶來的好處時,忘記了全球化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貧富差距。如今社會普遍瀰漫著高漲的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緒,像流行病一樣在全球範圍內蔓延。一些國家有可能出現不同形式的高度集權,甚至是不同形式的法西斯主義政權。其中,極右力量的崛起,已經使得人們對歐洲政治前景充滿憂慮。

16世紀以來,在守成國家和新興大國之間一共發生了16次權力轉移,其中12次發生了戰爭。如何防止世界大戰再次爆發?外交和談判是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重要途徑。歷史上,國際協議和多邊合作已經成功地防止了一些潛在衝突的爆發。冷戰期間的削減核武器協議減少了核戰爭的風險,外交努力可以促進爭端的和平解決。

另外,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在衝突預防和解決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它們提供了一個平台,各國可以在其中協商和合作。各國應當支持這些組織,使其有效履行其維護和平的使命。實際上,核武器不僅從來就沒有消除過戰爭,而是導致了另外形式的戰爭。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