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恐襲」擦身而過

有讀者問:「看你寫法國南部這麼好,可會移居當地?」

  曾經認真考慮過。法南還有很多好處,疫症前買一個半山單位,約三十萬歐羅(約二百四十萬港元),值。

  但是天氣太好,長期陽光普照,嫌悶。其次,不幸府上壞水喉,平均要等一個月,才有師傅上門維修,怕未?

  還有一樣,我們香港人很少顧慮:「恐襲」。

  簡直聞所未聞。可是在英國及歐洲,呢味 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很幸運,筆者仍未有機會見識,但是兩度擦身而過。

  2016年6月在尼斯,初夏的晚上,已返回酒店休息,忽然聽見窗外炮聲隆隆,原來是為國慶(7月14日)煙花匯演作綵排。

  走出露台看,果然盛大輝煌,美不勝收,綵排尚且如此,正式公演時,臨海邊大道欣賞,一定更加精彩。

  翌日起程往巴黎。待法國國慶日,已返回香港。看新聞,才知道當晚,在滿天煙花燦爛之下,發生恐襲:突尼斯裔移民駕巨型雪糕車,衝向遊客群,造成八十六死/四百三十四傷的慘劇。事發地點,現已建成紀念公園。

  2020年疫症期間,尼斯的另一遊客景點「聖母教堂」,又有恐怖分子持刀斬人:六十歲婦人甩頭,五十五歲男子割喉,四十四歲巴西女移民逃出,但不久亦傷重死亡。

  完全沒預警、沒徵兆,純屬無妄之災。過後,大家仍是要繼續生活下去,逐漸你會留意到,防暴治安已升到最高級別:巡邏軍警四人一組,荷衝鋒槍。特點是高大靚仔/女,對亞洲人特別友善,通常肯與遊客打卡合照。去到巴黎,反恐的措施更嚴密,便衣探員無處不在,警權膨脹得非常厲害。

  尚未提及英國倫敦。在恐襲的陰影下,還是做個遊客較好,何必與他們的陰暗面共存?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