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唐人街探案》叫座,讓「唐人街」再次成為媒體聚焦的話題。由於唐朝對海外的巨大影響,在宋代時,「唐」就已經成了東南海外諸國對中國的代稱。曆宋、元至明,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東南亞地區,一直將中國或與中國有關的物事稱之為「唐」。不僅以「唐」作為「中國」之地的代稱,而且稱中國人為「唐人」,中國姓氏為「唐姓」,中國衣飾為「唐衣」,中國商船為「唐舶」或「唐船」,而從海舶上轉販到的中國貨物則被成為「唐貨」。
甚至,現代的「漢語」,也被宋代海外諸國稱為「唐語」,中國人留居海外一年不還者,被稱為「住蕃」,而外國人在中國逾年不歸,則稱「住唐」。沿襲至今,有些流寓海外的華人仍然自稱為「唐人」,華人在海外都市中的聚居地被稱為「唐人街」,而華僑則將祖國稱之為「唐山」。
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始于唐代日本。當時日本人用以稱呼在日居留的中國人居住區。《明史 真臘傳》中提到:「唐人者,諸蕃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1673年,清代才子納蘭性德在《淥水亭雜識》中留下了有關日本唐人街的記錄:「日本,唐時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謂之『大唐街』,今且長十里矣。」
隨著時代變遷,華僑華人也在探尋唐人街的多元發展。雞場街是馬來西亞著名華埠,閩南特色建築、文化坊夜市、華人廟宇青雲亭等景點吸引各國遊客前往打卡。近日,馬六甲歷史城區(雞場街)工委會主席顏天祿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為進一步提升觀光體驗,雞場街正對博物館和文化體驗設備等進行優化升級,「鄭和七下西洋,五次駐紮馬六甲的官廠原址就在雞場街。我們在保護歷史文化的同時,希望通過互動性、趣味性的旅遊體驗為遊客呈現雞場街的魅力。」
芝加哥唐人街是美國東部規模最大、最繁榮的唐人街之一。舊街的商鋪陳列著琳琅滿目的中國商品;新街集中了各類中餐館,廣東早茶、川菜、上海菜等為食客體驗中國飲食文化提供了更多選擇。美中餐飲業聯合會主席胡曉軍說:「唐人街是在海外展示中華文化、展現華人形象的重要窗口。我們和芝城華商會每月聯合舉辦『華埠清潔日』活動,為遊客提供一個潔淨、舒適的環境。」
學者李歐梵曾著文描寫在美國的日子:「到了美國以後,住在距紐約不遠的一個小鎮上,紐約的唐人街成了我每月朝聖的新『麥加』。每一個月中,我總要抽空去一兩次,總在周六或周日,也是一早搭車去,看一兩場中國電影,吃一兩頓中國館子,到中國書店\xf9堻}逛或買幾本書,也會覺得生活充實了不少。唐人街在我生活的邊緣,然而也往往會成為我心靈中的重鎮。出國已久的中國人,常常會不約而同地到唐人街買東西、吃館子,外國人每逢禮拜天上教堂,中國人則上唐人街。」在外國人眼\xf9堙A唐人街是「小中國」,它延續的是中華文化。
唐人街之前給人感覺是「髒亂差」,如今也不可能只是一個封閉的、與當地社會完全隔絕的小圈子,它必然要受到現代文明的衝擊。而且,隨著華僑華人在所在國的落地生根,唐人街從社會文化的邊緣移向主流,唐人街發生的種種變化都十分自然。與此同時,生活或是曾經生活在唐人街上的華僑華人們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延續著唐人街的精神或是文化。這使得變化了的唐人街依然具有強烈的文化識別特質。
全世界不少國家都有唐人街。比如說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洲、荷蘭、日本、墨西哥、古巴、韓國,以及東南亞各國等等。但凡叫得上名號的國家,尤其是在比較發達的國家基本上都有唐人街。不過令人意外的是,中國北方的鄰居俄國,擁有170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居然不允許唐人街存在,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