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校慶百年 江山代有才人

今年6月16日是黃埔軍校建校百年,由於這所學校在中國軍事史佔有特殊地位,海內外許多相關團體,均集會慶祝這所著名的軍校昔日的榮光歲月。

位於廣州黃埔的陸軍官校是一百年前國共合作的產物,該校的師生也是兩黨的精英。孫中山當年核定以「親愛精誠」為校訓,是希望由陸軍官校培訓中國革命軍事人才,共同團結為革命的寫照。黃埔精神為「犧牲、團結、負責」的精神,截至抗戰結束,培養出二十萬名軍官。與中國舊社會的軍隊相比,提到帶兵打仗,更著重於個人的領導統禦。在中國一個世紀以前那個特殊年代,即便擁有洋槍洋砲、船堅砲利,但在抵禦外侮仍然連吃敗仗,甚至缺乏革命軍的中心思想,隨著舊式軍閥的威脅利誘而倒戈。因此黃埔軍校的成立,曾讓人寄予厚望。

事實上,黃埔軍校師生也未讓人失望,先後完成東征、北伐、抗日等績業;即使在內戰時期,雙方的軍事指揮官也多出自這個系統。

僅就抗日而言,有大量師生率領軍隊戰死在第一線,雖然犧牲慘重,但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因此各地青年志士曾經以進黃埔為榮。如果從建立勛業及犧牲數量的對比,黃埔人不負時代的召喚,在推動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有其一席之地。

有黃埔軍校校友會將它與美國的西點軍校、英國的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以及俄羅斯的伏龍芝軍事學院四所軍校作比較。這四校或許各自著重辦校理念各异,但即使是名聞遐邇的西點軍校,仍有一段時期軍校教育,因舊有先輩積累的戰功滿足於現狀,對武器日新月异的運用缺乏深刻體會,對軍事以外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常一無所知,經過數位校長的勵精圖治,才鍛造出允文允武的青年,無論是在戰場上的指揮以及戰後的民生經濟問題能有所著墨。這也使得這個涉獵甚廣的軍事學門日益成為一門專業的學科。

反觀德國與日本,均是二戰前的軍事強國,雖也有其軍官學校,而且戰時不乏名將,然而軍官缺乏了中心思想,不是對法西斯政治人物俯首聽命;就是自以為是,在幾場侵略戰爭食髓知味之後,軍部失控,甚至無視國內外的壓力,在多國犯下人道滅絕、罄竹難書的嚴重罪行。這些將校不但個人於戰後受到軍事審判,也將國家社會帶入幾乎亡國滅種的地步。時至今日,提到二戰,仍是兩國的陰影,其本土仍有數以萬計的駐軍,不能回復為正常的國家,也凸顯軍校人才的培養,並不僅在於效命疆場,攻城掠地,更要能關心世局,張開耳目感受到世界脈動,捍衛國家長遠利益,才能帶來和平。

黃埔軍魂在上一個世紀如怒潮澎湃,為了國家民族而英勇付出。江山代有才人出,這面旗幟將永遠高高飄揚!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