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風吹草動 關乎大國間博弈

印度總理莫迪日前宣誓就職,展開第3個總理任期,執政十年的印度人民黨喪失國會主導優勢,預料施政面對更大挑戰。外界關注印度政壇的變化,給美中俄大國博弈帶來的影響。

印度本月初完成第18屆聯邦院(上議院)選舉,以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在國會人民院543席中,只取得240席,不但遠遜上屆303席,且少於國會議席一半。莫迪此前預期,印人黨席位過半,執政聯盟過400;相比之下,在野黨國大黨,則比2019年多拿了47席。選舉結果意味著不能再一黨獨享執政地位,須與其他黨組織聯合政府,令莫迪強勢領導受挫。

在莫迪上台後,以強硬手腕,推動經濟踏上快車軌,過去兩年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都逾7%,成為全球大國中增長最快國家,印度GDP亦由2014年全球排名第10,晉陞至去年的全球第5。但經濟飛速發展的背後是高達4.83的高通脹率及近8%的高失業率。年輕人失業問題尤其嚴重,國際勞工組織去年報告指,印度25歲以下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有超過4成沒有工作。

此外,印度同時還是世界上貧富分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據統計,印度最富有的1%人口,控制全國約40%的財富。外界認為,莫迪此次失利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政府無節制經濟政策的結果。

國際社會更為關注的是,過去十年間,在莫迪的領導下,印度正作為一個日益突出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參與者而崛起,未來的五年任期\xf9堙A印度與美中俄的關係是否會有變化?輿論認為,從大方向上看,印度的外交路向並不會改變,依然會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面前扮演抗衡中國的角色。

過去,美國總統拜登為拉攏印度遏制中國,對印度高度容忍,並大力向印度讓利,去年與莫迪簽署協議,大力扶持印度芯片、人工智能、量子技術、通訊技術等新興科技助印度搶奪在華外資和中國在全球供應鏈地位等等。莫迪連任後,拜登致電莫迪祝賀其連任,並強調深化美印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美國防長奧斯汀亦透露,美印將共同生產裝甲車。美國媒體猜測,美國首務將印度軍力強化並配合軍事遏制中國。值得觀察的是,莫迪在國內施政受阻,恐令其與美國談判本錢減少,拜登或會要求莫迪降低與俄合作,減少購買俄國武器和石油,甚至執行部分美國對俄制裁等等。一直以來,印度在俄烏問題上一直保持戰略自主性及拒絕公開譴責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做法。

與中國的關係則更為複雜,台灣的總統賴清德日前在莫迪勝選後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恭賀,表示希望提升台印關係,莫迪迅速回應。中方亦馬上作出了批評並向印方提出交涉。未來是否會有改善,跡象尚不明朗。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