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私生子」 敢問出路何方

曾幾何時,《盜墓日記》、《鬼吹燈》之類的文字風靡華人世界。通過這類盜墓小說,讀者知道了「摸金校尉」這種人。因為貧窮與貪婪,民間的「摸金校尉」層出不窮,造成了大量文物的流失與破損。據專家分析,目前流失在民間的「文物私生子」粗略估計超億件。這些「文物私生子」被非法獲取、流轉、交易,有的被走私出境,流失海外,有的被民間機構或個人收藏,其中不乏珍稀文物,其態勢堪稱「暗流涌動」。

據中國國家文物局公布的數據,中國被盜古墓達20萬座。有關研究人員根據民間收藏數字保守推算,近30年被盜掘、基建私分古墓200萬座以上。考古工作者亦常言「十墓九空」。所謂「文物私生子」,是指「三盜」(盜掘、盜撈、盜竊)而來的文物,它們生於非法,流通於黑市,或者混跡於古玩攤店。

在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帶,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途經地段,大量沉船所載貨物頻遭盜撈。福建有幾個離海近、離機場不遠的村莊,長年活躍著一批專門給盜撈者和買主牽線搭橋的人,可使盜撈文物順利抵達貨主指定目的地。同時,地上的各類博物館館藏文物、寺廟文物以及田野石刻也遭遇「黑手」。從1992年開封博物館億元文物被盜,到2002年河北承德文物局外八廟管理處文物失竊,再到2011年北京故宮博物院、湖北黃岡博物館、江蘇如皋博物館文物被盜案,地上文物保護的嚴峻形勢可見一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球防止非法販運文化財產報告》中披露:在全球47個國家的218家博物館中,藏有中國文物164萬件。這些文物往往被當作鎮館之寶而引以為傲。

至於無法出境的「文物私生子」,有的混跡於古玩攤店或黑市交易,有的被一些拍賣公司收走、「洗白」,最後被中國國內的收藏人士在知情或不知情中、直接或間接「領養」;有的被違法分子當作「保護費」,「孝敬」給貪官污吏。

盜墓猖獗與文物流失這兩個問題,一直是文物考古界最老生常談的話題。中國最大的古墓是「秦公大墓」,其上面有多達247個不同時期留下的盜洞。

盜墓者一般最喜歡的就是墓穴中具有高價值的小物件。因為它們輕便,易於從狹窄的盜洞中攜帶出墓;又因為其體積較小,運輸及出售過程中容易掩人耳目,也比較好找買家。

目前,如果以中國國內8000萬收藏大軍為基數,按平均每人收藏6件出土文物計算,近30年,出土、散落的地上地下文物4億件以上。

對於流失到海外的中國文物,官方和民間的多年追討努力收效甚微,一些業內人士主張,與其斥巨資回購這些流失文物,間接哄抬中國文物價格,助長非法轉移文物,還不如把有限的精力、財力花費在大數據科學精准管理「文物私生子」上。國家應在文物保護法下制定一個有利於激發「文物私生子」浮出水面的過渡性規則,允許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對「文物私生子」進行登記和交易,同時收藏者與國家簽訂協議,國家對文物享有所有權但不會收走,這樣才能更好保護珍貴文物。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