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由流氓猖狂 寬容和理性何在

河南湯陰縣一中學校長所寫的短文《杜鵑花落》,以一名侵華日軍為視角,描寫了游擊隊戰士與日軍一場戰鬥。當此文成為某次考試的閱讀理解題目後,被人挑出來舉報了。文章中的部分詞語和稱謂被扣上了「漢奸」、「有毒」的帽子。

《杜鵑花落》所描寫的故事中,游擊隊雖然寡不敵眾,仍英勇頑強、寧死不屈。作者通過第一人稱視角刻畫日本軍官崗田的言行,既揭示了侵略者的殘暴本性,又讓讀者看到了戰爭帶來的悲劇。雖然文筆和立意算不上多高明,但明顯和被加註在身的「罪名」不符。

對一篇文章的理解,「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大家有不同理解、不同看法很正常,畢竟每個人的知識構成、社會閱歷、受教育程度不盡相同。但是舉報者看似出義憤,實際上此類網絡批判近年來層出不窮,最終都是為了在當今這樣一個「注意力時代」吸引流量,方便隨後「變現」牟利。

可是面對這種動機不純的行為,受攻擊對象和涉事單位又是如何應對呢?《杜鵑花落》的作者隨即被當地教育部門免職。被舉報有櫻花、紅日元素的地鐵、商場迅速撤下布置;那些利用國家、民族等概念做掩護,散布極端思想的人,反而不用擔心被追責、負責。

1930年,有位作家曾在一篇《流氓的變遷》的雜文中提到,有俠氣的人逐漸被消滅,做強盜不安全,於是就成了流氓。流氓們平日\xf9堸菠ㄗH和尚喝酒他來打,男女通姦他來捉,私娼私販他來淩辱,鄉下人他來欺侮。

這樣的流氓有三個特徵,一是都有宏大的藉口;二是所作所為都是傷害他人的事;三是只挑弱者下手。對比起來,過了將近百年,流氓依然不少。

當下中國社會,扛著民族主義大旗搧風點火、轉移矛盾的「愛國人士」之所以能橫行無忌,除了某些社交平台的縱容,大眾的應和也溫床——歪理不缺人配和,「明白人」沉默不語。在仇恨教育的長期浸染下,邏輯和常識逐漸讓道,儒家文化又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混合,令部分人喪失了基本價值判斷能力,只憑藉主觀情緒做評判。

如果把這些人分老中青三代,老人因其接受教育的年代、環境所限,尚屬情有可原。青年涉世未深,被片面的觀點左右,也還「有藥可醫」。最糟糕的是其中部分中年人,就因為自身面臨困頓,甘心捨棄良知,既罔顧歷史又不正視現實,靠挑唆老人誘導青年追名逐利。對持不同觀點、不與其合作的人進行各種攻擊,手段卑劣,語言粗暴。

歷史上社會動盪時,政客常利用民族劣根性去哄騙社會上的大多數,現在的中國社會面對經濟下行的困難,最需要的恰恰是理性、常識和邏輯。

民國大學問家胡適認為,寬容勝於仇恨,容忍比自由還重要,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極端力量,缺的是溫和而堅定、自由而悲憫的精神。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