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經濟文化協會會長李勐萬里歸鄉路見聞錄(之三)

一場突如襲來的疫情阻隔美中經濟文化協會會長李勐的回鄉之路,轉眼已有四年沒有回家鄉了。在11月1日,這個人再踏上歸鄉之路,從北卡州夏洛特市飛回雲南德宏州瑞麗市。

從北卡州飛洛杉磯,再從洛杉磯飛廣州,從廣州入境後飛昆明。在昆明停留一夜後,又從昆明飛德宏芒市。三弟專程到機場接我,於北京時間11月4日晚上10點終到達瑞麗市的家中,見到日思夜想的老母親。

家里照顧媽媽
也許是長途旅行的勞累,也許是回到故鄉的放鬆,我睡一個好覺,做一個好夢。夢見小時候,年輕漂亮的媽媽帶我去趕集,一路上遇到熟人就介紹說,這是我兒子李勐,讀小學二年級。對方總會這樣說,你兒子長得不錯,像你,一看就是一個聰明好學的孩子,將來一定有出息。

日出三桿,終於醒了,洗漱完畢,開始給媽媽吃早餐。弟弟妹妹早已做好媽媽早餐,白米稀飯,加一個鹹鴨蛋,媽媽剛出院需要吃清淡一點。我搶過照顧媽媽的光榮任務,先給媽媽穿上專用小花裙,防止食物弄臟衣服。然後,我用小湯匙舀一口稀飯喂媽媽,媽媽就像老頑童一樣叫起來:哎呀!燙!吹吹!我哈哈大笑,非常認真地吹了一下,再喂給媽媽。我多麽想就這樣一直喂媽媽吃飯,享受母慈子孝的溫暖。三弟在旁邊看著,悄悄地用手機記錄下這溫馨瞬間。

吃完早餐,就到我監督媽媽吃藥的時間了。血糖藥、血脂藥、血壓藥、消炎藥、保健藥,真是不少啊!我拿起藥,一顆一顆地遞給媽媽,媽媽總是找理由不想吃藥,我把曾經逗孩子的招式都用了,稱媽媽什麽乖乖啊、寶貝啊、吃藥藥啊。88歲的老頑童笑著把藥吃完。我的回歸不僅給媽媽增添了很多快樂,更是給予了她強大的精神支柱,她的病一下子好了一半。

吃好早餐,又吃了藥,我要陪媽媽出去走走,曬曬太陽。走完回到家,媽媽開始給我展示她的聚寶園。在一個不大的院子,當年在媽媽的指揮下,家人挖出一個小池子養魚。另外,院子里種植了菠蘿蜜、芒果、木瓜、黃鱔果(通便果)、石榴、香櫞(一種水果)、洋奶果等幾種水果。媽媽領我走到一棵木瓜樹下,說有一個木瓜已熟了,是專門留給我的。

吃完午飯,媽媽需要回房間午休。我準備攙扶她回房間,可是媽媽不願意。她說要躺在客廳沙發上睡,這樣就可一邊睡一邊聽兄妹聊天。媽媽是一刻都不想與自己的孩子分開,這讓我們很感動。就這樣,媽媽側臥在沙發上,我們聊天的聲音越來越小,媽媽也就慢慢地睡著了。於是,我示意弟弟妹妹去午休,我一個人守著蜷縮在沙發上睡覺的媽媽。

看著熟睡的媽媽,又望著桌上的木瓜,我心里美美的。當天下午,我就迫不及待地把木瓜吃了。的確,媽媽種的木瓜特別好吃。

家鄉菜市場故事
見到媽媽和弟弟妹妹們,倍感溫暖。民以食為天,雖然因身體原因,媽媽不能親自下廚,但是每天媽媽都指揮弟弟妹妹們給我做好吃的。每頓飯她都摘菜,做好後勤支持。更重要的是監督炒菜,指導放調料,什麽油一兩、蔥幾段、鹽幾勺等等,儼然是一個廚師長在指揮著廚師工作。媽媽變著花樣給我做些小時候我最愛吃的菜。面對媽媽精心為我安排的菜譜,我高興極啦,每頓飯都吃到撐,不到幾天就感覺自己長胖了不少。

三天後的早上九點,媽媽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叫我陪她去菜市場買菜。菜市場離家不遠,三弟開車幾分鐘就到了。媽媽坐在輪椅上,三弟在前面開路,我推著媽媽緊跟在後面。

菜市場是媽媽的地盤,不少人都認識媽媽,賣菜的、買菜的、閒逛的,我時不時就會聽到向媽媽打招呼的聲音,媽媽總是笑呵呵的回應。縱觀整個菜市場,好像媽媽的人緣最好,跟她打招呼的人最多,跟她講話的人最多。難怪媽媽最喜歡去菜市場,簡直就像是去參加盛大的派對,媽媽還是那個最耀眼的明星,就像廣交八方客的阿慶嫂。

第一站,我們在一個叫大哥油條的攤位前停下來。油條大哥見到媽媽,他大聲道:大媽,好久不見您來上街了,來買幾根油條吧!現炸的,香噴噴的,好吃得很。媽媽向我介紹說,這位油條大哥來自緬甸,是緬甸人,來瑞麗討生活十多年了。他的油條特別好吃,個大皮脆,他是瑞麗菜市場真正的油條一哥。我和這位油條大哥寒暄了幾句,買了四根油條。

第二站,在一個傣族大媽的攤位前,媽媽被叫住了。傣族大媽名叫咩應,是廣應寨子的人,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咩應羨慕媽媽如此長壽。她說她媽媽82歲的時候去世了,她祝福媽媽活到100歲。當她得知媽媽想買野生馬蹄菜時說,馬蹄菜是我兒子去野外找來的,是真正的野生馬蹄菜。稱好重量付完錢後,咩應還送媽媽兩根香菜、一小堆豆苗。

第三站,我們停在另外一個傣族大媽的攤位前,她的名字叫建(傣族稱呼它靜媽媽)。我推著媽媽走近建的攤位,突聽到建爽朗地說道:老大媽,您還活著呢?好久不見您,我還以為您走掉了。我聽到她說話這麽直,心里很不爽。剛想發火,媽媽卻安慰我說:不要生氣,她的說活方式和別人不一樣,她沒有惡意。後來跟她交談才知道,她認識我媽媽已二十多年了。那個時候我媽媽在做換錢生意,她說看到我媽媽就像看到自己媽媽一樣,因她媽媽在78歲的時候去世了。她有兩個姑娘,大姑娘是曲靖示範大學畢業的,現在姐東村委會工作,二姑娘今年考上昆明師範大學,還在讀書。她的老公在家種田耕地,她來菜市場賣菜,日子過的蠻好的。

第四站,來到一個水果攤位。攤主叫阿雙,是芒市的漢族人,來瑞麗討生活近三十年了。她和老公一起在菜市場擺水果攤,還買了六分地,蓋起三層樓房,過上幸福生活。阿雙說自己沒有文化,只能做些體力活。在菜市場賣水果非常辛苦,目前她和老公經營四個小攤位,每天淩晨四點就要起床去批發市場進貨,再到菜市場售賣。

媽媽帶我逛菜市場,炫耀她的人際關係,88歲的媽媽是一個備受歡迎、讓人惦記的人。同時,我也看到瑞麗今天百姓生活的新面貌。小小菜市場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緬甸小哥、咩應、建、阿雙的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勤勞致富不是夢,只要努力,總能找到生存發展的空間。(待續)

中美創新時報15日訊/特約記者李勐、記者溫友平

李勐給媽媽喂飯。李勐供圖

李勐陪媽媽逛菜市場。李勐供圖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