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環球網報道,近日,萬科訴萬達有關吉林長春國際影都項目糾紛一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正式開庭,本案共涉及十億餘元(人民幣,下同)的財務糾紛。
《星島》見習記者 楚向陽 廣州報道
這場始於房地產鼎盛時期的「萬萬合作」,從最初的強強聯合、備受矚目,到如今的分道揚鑣、對簿公堂,既折射出行業下行週期中商業合作的脆弱性,更成為觀察萬達資金鏈困局的關鍵窗口。
從50億合作到「結梁子」
時間回到2019年,吉林長春當地政府計劃打造對標美國好萊塢的「長春國際影都」。影都整體規劃面積達1051平方公里,涵蓋影視基地、文旅綜合體及高端住宅等多元業態。
彼時,萬達與當地政府簽約,宣布投資200億元,萬達負責先期打造其中的「影視文化綜合住區」,建築面積約68.8萬平方米。
2020年7月,萬達引入萬科作為戰略夥伴,共同打造上述項目,萬科投資50億元。
據《星島》查詢工商信息,彼時,萬科通過控股的海南萬駿管理服務有限公司(下稱海南萬駿),分別入股了項目主體長春北方影都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持股85%)和長春北方影都投資有限公司(持股15%),海南萬駿也是此次起訴萬達的主體。
合作開啟後僅一年,中國房地產市場行情「變天」,各大房企為緊繃的資金鏈焦頭爛額、自顧不暇,二者的合作隨之崩塌。
萬達雖向萬科返還52.4億元投資款及利息,但就剩餘款項的結算產生了分歧,涉及13.8億元的差額。萬科核心訴求是按照「明股實債」方式,要求萬達再償還13.8億元本金及利息;萬達則認為,萬科在合作中享受了萬達前期巨額基礎設施配套投資所帶來的土地成本優惠,不認可萬科再追索13.8億元。
2023年6月,海南萬駿申請凍結萬達商管19億股股權(佔總股份27%),彼時萬達商管正第四次衝擊港股上市,且背負對賭協議,股權凍結對其IPO造成巨大負面影響。

儘管政府方面曾出面斡旋,但雙方在「明股實債」與普通股權投資的認定上各執一詞,和解最終失敗。萬達商管當年的IPO也宣告折戟。
對於此次訴訟後續進展,萬科和萬達均不予置評。
據《星島》查詢工商信息,萬達商管目前仍有兩筆股權凍結事項,其中一筆由珠海中院執行,萬達所持的所有萬達商管股權(50.72億股)都已被凍結。按照2023年萬達商管IPO前的估值,被凍結股權價值近1400億元。

萬達「大賣」脫困
在行業下行週期中,萬科與萬達均面臨經營壓力:萬科依賴大股東深鐵集團的借款緩解融資危機,無國資背景的萬達則靠密集出售資產回籠現金。這場訴訟本質上是行業調整期的利益博弈,雙方「大難臨頭各自飛」。
從十年前的衝擊萬億資產規模宣言,到如今頻繁被訴、現身被執行人名單,王健林的商業版圖正在全面的大收縮中搖搖欲墜。
萬達這幾年一直在承受著對賭失敗的餘波。2021年,為推動萬達商管上市,萬達與機構投資者簽訂協議,若2023年底前未能成功IPO,需以8%年息回購380億元投資。
為應對對賭失敗的償債壓力,王健林不得不拱手讓出萬達商管的控制權:2023年底,萬達與太盟投資集團(PAG)簽署協議,將萬達商管持股比例從70%降至40%,太盟等投資人合計持股由30%升至60%。
與此同時,王健林開啟大規模資產處置計劃。2024年,萬達向保險公司出售了位於北京的總部大樓。2025年5月的一筆集中交易中,萬達打包了價值800億元的48家萬達廣場,以500億元折價賣給了太盟投資、騰訊、陽光保險等機構。據統計,2023年至今,萬達累計出售超80多座萬達廣場。
而在酒店、金融、電影、海外等非核心資產板塊,萬達也一直在「賣賣賣」,包括2025年以25億元的價格,向同程轉讓萬達酒店管理(香港)有限公司100%股權等。
歷經多次上市失敗、密集資產出售與訴訟糾紛,萬達雖屢陷「爆雷」傳聞,但尚未出現公開正式債務違約,其間也曾實施債務展期避免了「爆雷」。

2025年9月,王健林被限高引發市場廣泛關注,萬達資金鏈是否安全再度成為焦點。據《星島》了解,事件案涉萬達下屬項目公司經濟糾紛,因在執行層面信息不對稱,導致王健林被限高,後經溝通撤銷了限高。
《星島》查詢天眼查數據得知,2023年至今,萬達歷史累計被執行金額超120億元,目前仍有50項股權凍結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