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第一次來中國到現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你沒去過中國,你根本無法理解。」歐盟亞洲中心主席、前聯合國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Erik Solheim本周二(18日)出席「中國經濟運行與政策」國際論壇2025期間接受《星島頭條》專訪時如是感慨。展望未來十年,他認為中國到2030年或佔全球製造業45%,最重要的新機遇將是中國企業大規模海外投資,為他國創造就業、分享技術。
Solheim回憶道,40年前中國沒有摩天大樓,見不到一輛私家車,北京只有一條地鐵線,高鐵更是無從談起。當時人們皆穿著式樣單一的中山裝,南方人吃米飯,北方人吃麵條,「人們擠在狹小的公寓裡,溫飽都成問題」,曾和非洲一樣是個非常貧窮的地方。但突然之間,一切都變得富裕起來,很快躋身於高收入國家行列,並開始關注環境問題,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新加坡、韓國,印尼和越南,也在快速增長,只是中國體量更大,對世界影響更大。






中國不能單打獨鬥 需與夥伴合作
如今,中國正在重新崛起。在他看來,中國現代史基本分為經濟增長和綠色發展兩個時期,並指過去空氣渾濁,絕對不會在中國的任何城市跑步,但現在無論是北京還是其他地方,都樂意去跑步,「這一切發生得如此之快」。
不過,他指中國自1800年來一直落後於世界,缺乏像美國那樣領導世界的經驗;而要成為領導者,不能單打獨鬥,需要與夥伴合作,最明顯的夥伴即為全球南方國家,其中印度最為重要,還有巴西、印尼、土耳其、埃塞俄比亞以及許多其他國家。
談及各國加強跨區域合作的難點,他直言長期以來,西方國家習慣於主導世界,「他們傲慢自大,根本不了解變化發生得有多快。」他指不久前一些國家以「不環保」禁中國食品,現在又說中國電動車「太好、太便宜」而設限,因此最關鍵的是西方國家需要摒棄這種傲慢自大的態度。
在他看來,中國在很多方面都發揮着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且中國崛起是近代大國中「最和平的一次」。1979年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後,50多年未主動攻擊任何國家,與美國幾乎參與每場戰爭形成鮮明對比。同時,中國沒有設置太多貿易壁壘和障礙,全球六成綠色產品產自中國,在穩定經濟與環境治理上展現領導力。此外,他認為中美制度不同根植於文化,美國人更重自由,中國人更重和諧,無分對錯,關鍵在於聚焦彼此優勢、保持對話與相互學習。
港不只是經濟橋樑 更是文明橋樑
在當前地緣政治逆風中,Solheim認為香港的最大優勢始終是「橋樑」二字,它深植中國文化,又讓西方人感到舒適自在。香港今天的困難並不比過去更大,隨着全球化大勢不可逆轉,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在中美兩國之間二選一。他稱當年博爾頓擔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第一任期時,要求非洲國家在同美國和中國合作中做出選擇時遭到拒絕,因為他們想與雙方保持友好關係。香港恰恰完美契合這股潮流,保持其作為正在衰落、但仍然非常重要的西方,以及正在崛起、且在未來會更加重要的中國之間橋樑能力,而且並非只是經濟橋樑,更是文明橋樑。
他指出,當前全球正經歷兩場巨大的技術革命,一是綠色革命,包括太陽能電池板、電動車、蓄電池等等;另一場是信息技術革命,包括人工智能、互聯網等等。綠色發展方面,中國和美國是最重要的兩股力量,而香港的作用是成為連接兩者的橋樑。若不能發揮好橋樑的作用,就會被上海、新加坡等地取代。同時,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緊密相連,包括廣州、深圳、珠海等,是一個高度一體化區域;隨着深圳等城市崛起,香港需要分享聚光燈,若香港能將其看成競爭、也看成合作,「香港只會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強大」。
反駁特朗普言論 綠色趨勢不可逆
至於美國總統特朗普9月在聯合國大會上斥氣候變化為「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騙局」、可再生能源是「詐騙」,Solheim對此直言,「這就像汽車與火車早已發明,有人卻堅持要騎馬。」
他表示,歷史不會倒轉,太陽能板、電動車都已量產,而他還想回到過去化石燃料時代,如今成本曲線無可阻擋地下跌,今天太陽能已比化石燃料更便宜,不僅更環保,還更省錢,「沒有人能夠扭轉這種趨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