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超
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總幹事與新聞部首席執行官辭職,因涉及美國總統特朗普在2021年1月6日演說紀錄片的剪輯爭議,讓他看似煽動支持者衝擊國會山莊,嚴重損害BBC的公信力。
我在英國生活期間,對BBC的社會貢獻懷有敬意。其節目質量卓越,尤其新聞報道的公正性,廣受全球推崇。BBC不僅提升公眾文化素養,更促進知識普及。
我對BBC的失望,始於2019年香港社會運動,BBC的報道與我親眼所見有所出入,讓我意識到新聞編輯可透過選擇性報道改變敘事。
如今,年輕人逐漸捨棄主流媒體,轉向Facebook、YouTube、TikTok等平台獲取資訊。這些平台的內容多來自私人或小型機構,責任感普遍較低,斷章取義導致虛假新聞與陰謀論氾濫,因為他們的基本目標是追求收視率,加劇社會矛盾與分化。
中國中央電視台作為國家頻道,雖被視為官方立場代表,但其提供的觀點,與無限制的西方媒體形成對比,成為統一的參考框架,無論你對中央台有甚麼評價,但無可否認的是,社會的分化程度低於許多西方開放社會。
儘管香港電視頻道難以媲美BBC的高質量節目,卻具凝聚力。記得上世紀七十、八十年代,《翡翠劇場》、《歡樂今宵》等節目成為市民共同話題。劇集大結局時,家家戶戶聚在電視前,翌日上班熱議劇情。這些節目風靡東南亞與海外華人社會,使香港電視在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可算是香港的一個軟實力時刻(Soft Power Moment),令大眾有共鳴及歸屬感,其實都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