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警告勿接受中國國有銀行貸款 自身卻成最大受惠者

文:曾維燊
圖:美聯社

多年來,美國官方多次警告他國,勿輕信中國國有銀行貸款,以免助長中國崛起為超級大國。然而最新報告顯示,諷刺的是,美國自己正是最大受款方,而這些貸款對國家安全與高科技產業的影響尚未完全掌握。

報告指出,中國國有銀行在過去二十五年間,透過開曼群島、百慕達、德拉瓦等地的空殼公司,向美國企業輸送資金總額高達二千億元,以掩蓋資金來源。相當部分貸款用於協助中國企業入股美國關鍵科技公司,包括機械人製造、半導體與生物科技領域,涉及國家安全敏感業務。

AidData 研究團隊發現,中國的貸款網絡遠比外界認知複雜,觸及範圍不僅限於發展中國家,也延伸至英國、德國、澳洲、荷蘭等美國盟國。前白宮投資顧問海納根(William Henagan)表示,中國長期策略如下棋般布局,透過隱蔽融資掌握核心技術,對經濟與安全構成潛在控制力。

報告列舉數個具體案例:

  • 2015年,中國國有銀行透過私企收購美國保險公司 Ironshore 80% 股權,該公司客戶包括中央情報局與聯邦調查局人員。由於資金來源隱蔽,美方初期未察覺中國政府涉入,後來下令撤資。

  • 同年,中國公布《中國製造2025》,鎖定半導體、生物科技及機械人等十個高科技領域,目標十年內達七成自給。翌年,中國政策性銀行提供1.5億元貸款協助中國公司收購密西根州機械人設備企業。

  • 2017年,德拉瓦一家私募公司以開曼公司名義收購美國晶片製造商,被查出背後為中國國企掌控而遭阻止;該公司後來成功收購英國半導體公司,但最終亦被當地政府要求撤資。

  • 2022年,英國要求中國企業出售另一家敏感晶片設計公司,該公司原透過荷蘭公司持股,技術可能用於軍事系統。

AidData 團隊歷時十多年追蹤中國國有銀行貸款,調查範圍涵蓋200多個國家,分析監管申報、私下合約與交易文件,揭示中國國家信貸已從促進經濟發展轉向爭取地緣經濟優勢,鎖定稀土、半導體及其他高科技資產。報告指出,對於各國而言,理解中國布局至關重要,但由於大量使用空殼公司、保密協議與資料刪減,完整圖景仍難以掌握。

AidData 執行總監帕克斯(Brad Parks)表示:「美國過去十多年一直警告北京是掠奪性貸款者,諷刺的是,美國自己成為最大受惠國。」前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負責人內森(Scott Nathan)指出,中國不惜重重隱蔽,顯示其策略性與長期規劃之深。

報告同時提醒,美國自2020年起透過跨部門外國投資審查機制,加強對敏感領域的監管,但中國亦在海外設立超過100間銀行與分行,以離岸方式繼續放款,使資金來源更難追蹤。AidData 指出,這種國家信貸策略正逐漸從單純經濟工具,演變為國際競爭與技術掌控手段。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