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紅斑狼瘡病例可能都與共同病毒有關 95%的人一生中都會感染

本報訊

一項於週三(12日)公布的最新研究指出,全球最常見的病毒之一可能是紅斑狼瘡(lupus)的成因。這種自體免疫疾病症狀多元,長期以來未找到單一根源,雖無法治癒,但已有藥物可控制病情。研究刊登於《科學轉譯醫學》期刊,指出高達95%人口一生中都會感染的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簡稱EBV),可能透過干擾免疫反應,使人體攻擊自身健康細胞而引發紅斑狼瘡。

電子顯微鏡照片顯示三個呈紅橙色的 Epstein-Barr 病毒顆粒。維基百科

研究進一步累積證據,顯示愛潑斯坦–巴爾病毒與多種長期健康問題相關,包括其他自體免疫疾病。隨著證據增加,科學界對研發針對該病毒的疫苗呼聲升高。哥倫比亞大學紅斑狼瘡中心臨床主任阿斯卡納塞(Askanase)表示:「如果我們現在更理解這個頑固病毒如何導致自體免疫疾病,那就該思考如何預防它。」

在紅斑狼瘡患者中,免疫系統的自體攻擊可能造成極度疲倦、關節痛與皮疹。少數病例會引發致命或危及生命的併發症,如腎臟損害,或削弱免疫力,使患者無法抵抗感染。

科學家長期懷疑愛潑斯坦–巴爾病毒與紅斑狼瘡存在關聯,但確切機制始終不明。新研究共同作者、史丹福大學免疫與風濕科主任羅賓森(Robinson)表示,這項研究「解開了關鍵的一塊拼圖」,並稱:「我們認為這適用於所有紅斑狼瘡病例。」目前全美有數十萬名患者。

然而,紅斑狼瘡研究聯盟助理副總裁阮(Nguyen)指出,現在下定論仍言之過早。「雖然證據令人振奮,但仍需更多研究確認EBV的機制是否適用於所有患者。」該非營利組織是紅斑狼瘡研究的私人資助者之一,也提供本研究部分經費。

感染愛潑斯坦–巴爾病毒未必會出現症狀,尤其是兒童;但該病毒也是單核細胞增多症(俗稱「mono」)的主要成因。病毒主要透過唾液傳染,例如接吻、共用飲料、食物、餐具或牙刷。感染後病毒終身潛伏於體內,通常不活化,但並非絕對。

這項新研究並非首次將EBV與自體免疫問題連結。過去研究已指出它與多發性硬化症有關。雖不是唯一引發因素,但EBV可能是導致該疾病的連鎖步驟之一。羅賓森表示,他的研究提出的機制路徑,也可能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克隆氏症等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相關,但仍需更多研究確認。

當然,多數感染EBV的人並不會發展成紅斑狼瘡、多發性硬化症或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羅賓森指出,可能只有特定病毒株會引發自體免疫反應。

為釐清愛潑斯坦–巴爾病毒與紅斑狼瘡的因果關係,研究團隊聚焦於協助免疫防禦的B細胞。即使在健康者體內,EBV也會潛伏於少量B細胞中,但在紅斑狼瘡患者體內,這些帶病毒的B細胞比例高出25倍。研究同時指出,一種名為「抗核抗體」(antinuclear antibodies)的蛋白質是紅斑狼瘡的標誌之一。研究發現EBV會感染並重編程B細胞,使其產生攻擊自身組織的抗核抗體,進而導致紅斑狼瘡。

封面圖片來源:美聯社(示意圖,非當事人)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