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人物誌|征戰港隊22載 見證女足蛻變之路 陳詠詩卸下臂章仍在奔跑

綠茵場上的陳詠詩神情專注,動作俐落,奔跑、傳球、接應,一氣呵成。這名2003年起效力港隊、曾上陣95次A級賽的資深女將,上月底於啟德青年運動場帶領港隊以5比0大勝馬來西亞,為代表隊告別戰畫上完美句號。賽後,她在逾千名球迷的見證下,將隊長臂章交予隊友馬澤純,正式交棒。她說,希望將「永不放棄」的精神傳承下去,也鼓勵代表隊「再努力一點」。談及未來,她笑言對足球的熱愛從未減退,堅定表示會繼續踢下去,「年齡在女足不是問題。」

國際女子友誼足球賽結束後,陳詠詩及隊友與看台觀眾大合照。 受訪者提供
國際女子友誼足球賽結束後,陳詠詩及隊友與看台觀眾大合照。 受訪者提供

 

陳詠詩鼓勵港隊繼續努力。 何君健攝
陳詠詩鼓勵港隊繼續努力。 何君健攝

 

領導球隊超過10年,陳詠詩卻形容自己是一位「少說話」的隊長。她笑說因聲音不夠響亮,較少會在場上高聲指揮,更多是選擇以身作則,「只要球還沒出界,我就會一直跑;沒到完場那一刻,就算落後也好,領先也好,我都給足100%的努力去跑。」而她這種「永不放棄」的精神,亦深深影響着隊友。

面對網評 用表現說話

離開效力逾廿載的港隊,她說既感可惜,同時也鬆了一口氣。作為老將,她坦言曾面對不少關於年齡的質疑和壓力。近1年來,網上不時有人評論說她年紀大、跑得慢,質疑她為甚麼還在踢球,讓她一度處於壓力之中,「隊友們都勸我不必理會,甚至替我反駁。」惟她強調,運動員應該「用表現來說話」,無論外界怎麼說,只要踏上球場,她就會盡全力,不會讓任何聲音影響比賽,「最重要的是身邊踢球的夥伴,或者教練仍然信任我。」

談到個人最難忘的賽事,陳詠詩說每場賽事都印象深刻,例如最近的告別戰。她憶述,起初只想低調地結束港隊生涯,但教練列卡度和女足經理黃若玲卻提醒她不能「突然消失」,適逢10月啟德將上演國際女子友誼足球賽,決定無論如何也要為她舉辦告別儀式。

而這場告別賽亦吸引了逾千名球迷入場支持。她至今難忘當晚一眾球迷穿上印有她號碼和名字的球衣,高舉精心準備的橫幅,為她應援的聲音響徹球場。賽前,球員、家人及工作人員亦換上印上「OUR CAPTAIN」(我們的隊長)字句的白色紀念短袖,「這些是沙田體育會女子足球隊的隊友準備的,我們進到更衣室才知道有那件紀念短袖。」

告別賽後,一眾隊友及女足界人士為陳詠詩舉辦盛大派對。 受訪者提供
告別賽後,一眾隊友及女足界人士為陳詠詩舉辦盛大派對。 受訪者提供

 

逾千球迷出席告別儀式

更讓她動容的,是隊友們真摯的不捨。她笑稱,在賽後致辭時努力忍住淚水,但看回照片和影片,才發現沙體的隊友哭得比她更厲害,「從我熱身到出場已經不停地哭。」賽後,她們更為陳詠詩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派對,幾十位女足界人士出席。

回顧個人的足球生涯,陳詠詩坦言對放棄在日本踢球感到可惜。2015年,她與劉夢瓊及張煒琪獲邀到日本試腳,並得到日本女子乙組聯賽球隊日本足球學院取錄,以正選身份踏足日本女子聯賽。然而,與香港有家人朋友相伴不同,她難以習慣獨自在陌生的國度生活,同時也會擔心家人,「特別是媽媽的身體不太好。」

2015年,陳詠詩與劉夢瓊(左一)及張煒琪(左二)獲邀到日本試腳。 資料圖片
2015年,陳詠詩與劉夢瓊(左一)及張煒琪(左二)獲邀到日本試腳。 資料圖片

 

放不下對家人的牽掛,她最終選擇回港,「回來之後其實有後悔的,因為在日本踢球一定是無憂無慮,只是一個全職運動員,可能睡醒就踢球,然後就休息,第二天繼續踢球,所有事都很專注。」

從9歲在屋邨踢球的小女孩,到成為代表隊隊長,陳詠詩的足球路幾乎與香港女足的成長同步。她見證了女足從資源匱乏、比賽稀少的年代,一步步走向逐漸規範的體制。她憶述,在足總2012年正式接手港隊後,多了比賽的機會,訓練也逐漸完善。隨着將軍澳足球訓練中心(FTC)的落成,女足隊有了固定的訓練基地,也配備體能教練及物理治療師等人手,「以前足總未接手時,我們只能穿一些舊球衣,可能是男足剩下來的衣服。」

女足發展迅速 仍有不足

看着女足向好的趨勢發展,踢球的人數不斷增加,她語氣裏帶着欣慰說:「小時候上街踢球,人們會用異樣的眼光看你,覺得女生不應該踢球。」現在中小學及大專都有女足比賽,女子聯賽以前只有甲組,現在已發展到有乙、丙組,近年坊間也開設了女子成人班,「以前10個球場未必有1位女生,現在好多了。」

然而,作為過來人,她仍寄望女足環境能進一步改善。她指出,目前在治療方面仍缺乏資源支持,例如物理治療費用高昂,能報銷的金額有限,有些球員因此無法獲得及時治療,她期望未來能增加有關方面的保障。

陳詠詩自2003年以來,代表香港95次在A級賽上陣。 新華社
陳詠詩自2003年以來,代表香港95次在A級賽上陣。 新華社

 

對於代表隊的年輕球員,她則有更高的期望,「踢到代表隊要更加努力。」她鼓勵年輕球員每次訓練完,都應反問自己,「每次練習,自己得到了甚麼?付出了多少?」,希望她們在練球上能更有決心。

陳詠詩說暫時不打算全職教球,第一是本身有正職工作;第二則認為自己性格未必適合。但她願意以師姐的身份,幫助年輕球員練習,傳授經驗。至於目前目標,她希望保持體能狀態,「不想一離開港隊,體能就下滑,我在想辦法保持體能狀態。」原本星期一的港隊訓練,現在變成了與沙體隊一起健身。

陳詠詩說,現階段的目標是保持體能狀態。 何君健攝
陳詠詩說,現階段的目標是保持體能狀態。 何君健攝

 

足球以外,她也愛露營、行山、獨木舟等戶外運動。朋友都笑她是「坐不住」的人,她也自嘲「真的停不下來」。或許正因為這份永不言倦的熱情,才能讓她在球場上堅持20多年。 

「6號」——熟悉陳詠詩的人都會記得這個屬於她的號碼,始於她少時加入葵青隊。她透露,最初想選法國足球員施丹的「5號」,但師姐一句「不如你選6號」,讓她與這個號碼結下長達20多年的緣份。即使港隊生涯告一段落,「6號」明言不會就此退場,她仍在綠茵場上奔跑,用行動延續她對足球的熱愛,亦希望社會繼續支持女足。被問到希望大家記得她甚麼,她沉默了幾秒,說道:「記得我還在踢吧!」

陳詠詩說,以往星期一的港隊訓練,現在變成與沙體隊一起健身。 受訪者提供
陳詠詩說,以往星期一的港隊訓練,現在變成與沙體隊一起健身。 受訪者提供

 

背後力量不止家人 老闆全力支持追夢

對陳詠詩來說,能在場上堅持這麼多年,除了是對足球的熱愛,更多是因為這些始終在身後的力量——家人的信任,和一位理解並支持她追夢的老闆。

陳詠詩表示,雖然父母不太懂得足球,但是一直很支持她踢足球,從未有勸她放棄。不過,比賽難免受傷,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她很多時候選擇報喜不報憂,「有一兩次斷肋骨、進醫院都沒有告訴他們。但斷手那次真的沒辦法,直到做手術前我才跟他們說,他們很擔心。」

「我爸爸是酒樓點心師傅,凌晨3點就要開工,晚上7點多已經睡了,平時比賽太晚也不好意思叫他。」她說,直到有一次聯賽在屯門湖山球場舉行,才第一次邀請爸爸到場觀戰,「之後有國際賽在香港舉行,我都叫他們來看,他們每次都來。」

外流日本時 獲停薪留職

除了家人,她特別感激老闆,「如果沒有他,我根本踢不到香港隊。」2001年中五畢業後,她偶然從報紙上看見寫字樓招工,當年應聘時已坦白說周六要去青訓,「老闆還是請了我。」

於是人生第一份工作,一做就是24年,「老闆就像我哥哥一樣,從我17歲開始工作,認識到現在。」她說,老闆這麼多年來都容許她經常請假為港隊比賽,即使是外流日本時,也讓她停薪留職。她笑言,老闆也是直到那時才知道她是代表隊,還是隊長,「他知道後叫我專心去日本踢球。」

家人的信任與老闆的體諒,也成為陳詠詩多年來堅持追夢的力量,讓她得以無畏向前。

記者:潘明卉
攝影:何君健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