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環球網》見習記者齊佑 上海報道
今年滬市主板受理的首個IPO申報項目長裕集團,於9月底更新了招股說明書,繼續推進上市進程。截至發稿時止,審核狀態仍為「已問詢」。
該公司主要從事鋯類產品、特種尼龍產品、精細化工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廣泛應用於汽車、通訊、消費電子、高性能陶瓷、醫療等領域。
頭頂「全球最大氧氯化鋯生產商」的光環,長裕集團的行業地位異常搶眼,然而,其招股書背後所隱藏的業績停滯、毛利率波動與擴產計劃合理性質疑等問題,卻為其IPO前景蒙上了陰影。
7月3日,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關於2025年第二批首發企業現場檢查抽查名單的公告》,長裕集團赫然上榜。9月30日,與招股說明書一起提交的還有對上交所首輪審核問詢的回覆。
長裕集團是這輪財報更新季較早重新遞表的公司,特別值得說明的是,與今年5月21日遞交的招股書相比,新的招股書中,包括歷史數據在內,其營收、凈利、資產總額等關鍵財務指標均發生了變化。
業績高光在三年前 主營業務遇挑戰
長裕集團成立於2019年,成立6年便開始衝擊資本市場。但從其招股說明書披露的財務數據看,報告期內,公司業績並非呈現上升態勢,反而「高光」時刻出現在2022年。
當年公司營收約16.69億元,歸母凈利潤2.63億元,扣非歸母凈利潤2.73億元。到了2023年,公司營收和凈利潤雙雙下滑,營收下降至16.08億元,歸母凈利潤下降超6700萬元至1.95億元,扣非歸母凈利潤下降8100萬元至1.91億元。
盡管2024年業績有所回升,歸母凈利潤為2.12億元,扣非後2.08億元,但與2022年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近三個年度營收與凈利潤的複合增長率均為負值。今年上半年,長裕集團營收8.96億元,歸母凈利潤1.13億元,扣非後1.11億元。公司並未就此數據對前三季度業績進行預測和說明。
對於2023年主營業務收入下滑,長裕集團在招股書中的解釋是,主要受鋯英砂及其他主要原材料市場價格下降影響,公司鋯類產品銷售單價及銷售收入下降。鋯類產品是公司核心業務,亦是營收第一主力。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該項收入佔比分別為76.17%、72.43%、70.85%及69.78%。
招股書中介紹,長裕集團的氧氯化鋯產能規模全球最大,特種尼龍產能規模及品種豐富度也在國內領先,而這兩項業務的合計收入佔比一直保持在90%左右,存在重大依賴。
而鋯類產品最近幾年市場價格劇烈波動,直接放大了長裕集團收入的不確定性。招股書中透露,2022年,該類產品銷售單價約為2.4萬元/噸,但到了2023年就跌至2.02萬元/噸,同比下滑15.75%;2024年進一步走低至1.8萬元/噸;今年上半年,則已降至1.8萬元/噸以下,累計降幅超過25%。
此外,特種尼龍產品的銷售價格也呈現逐步下滑態勢。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特種尼龍產品的銷售平均價格也在呈下降態勢,分別為4.39萬元/噸、4.38萬元/噸、4.07萬元/噸以及3.98萬元/噸。
毛利率持續承壓 核心競爭力遭質疑
毛利率波動也是交易所和投資者關注的焦點。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長裕集團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28.35%、23.27%、23.83%及23.54%,整體呈波動趨勢。
公司在招股書中坦言,未來行業景氣度波動、現有產品競爭加劇、新產品新技術更疊或新競爭者進入等因素將可能使得公司面臨更加複雜的經營環境。如果公司無法長期維持並加強在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工藝水平、生產管控等方面的競爭優勢,發行人的毛利率可能下滑,導致發行人的營業利潤有所下滑。
對於2023年毛利率下降超5%的情況,公司稱「主要系由於公司鋯類產品銷售收入佔比較高,鋯類產品毛利率下降7.43個百分點所致。」
具體來看,鋯類產品在2022年時毛利率為30.79%,2023年下滑至23.36%,到今年上半年已經降至21.91%。
公司稱,鋯類產品毛利率除了受到主要原材料價格波動、產業鏈供需關係等因素影響外,還受到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國際局勢變化等宏觀因素的影響。「如果宏觀經濟運行情況及國際局勢未能好轉或發生不利變化,公司鋯類產品毛利率存在繼續小幅下降的可能,進而對公司的經營業績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然而同期內,同行業可比公司東方鋯業(002167.SZ)、三祥新材(603663.SZ)等鋯類產品的毛利率均值分別約為35.76%、31.74%、30.48%和27.44%,相較而言,長裕集團的毛利率不僅連續三年半低於行業平均,且在2024年差距水平擴大至8.07個百分點,隱現成本控制和產品附加值提升短板。
對此,長裕集團解釋,由於產品結構、產品種類、產能產量、生產區域、加工深度及原材料采購的具體情況等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故毛利率會存在差異。
關聯交易疑雲未散 產能消化添隱憂
上交所審核問詢函第三大問題就是關於長裕集團與第一稀元素合作,第四大問題則是直指其他關聯交易,足見監管對其這方面的重視。
長裕集團2024年營收同比僅增長2900多萬元,但對關聯方亦為當期第一大客戶的第一稀元素的銷售卻增加了近3400萬元,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這個關聯方,公司2024年收入是下滑的。
第一稀元素是長裕集團孫公司的參股股東,今年上半年已退居第三大客戶,營收佔比從2024年的9.16%降至3.60%,但即使如此,問詢函中仍就雙方關係提出了如設立合資公司的背景及原因,是否為合作投資協議約定銷售等10個問題。
長裕集團上市募資並擴產的必要性也受到外界質疑。此次IPO,公司計劃募資7億元,用於3個項目,包括4.5萬噸超純氧氯化鋯及深加工項目、年產1萬噸高性能尼龍彈性體制品項目、年產1000噸生物陶瓷及功能陶瓷制品項目。
但從招股書上看,公司特種尼龍產品目前的產能利用率並不算高,其中,聚合類產品在2022年至2024年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34.32%、40.96%、49.64%,直到今年上半年才實現過半至58.17%;同時期高性能類產品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23.51%、33.13%、25.42%以及28.69%。
在此情況下,長裕集團擬將此次募集資金的逾三成部分用於高性能尼龍彈性體制品項目不免讓人心生疑問,新增產能將如何消化?
對此,長裕集團解釋,高性能尼龍彈性體產品長期被阿科瑪、贏創等國外化工巨頭壟斷,本項目的實施將有效打破國外壟斷,對尼龍彈性體產品形成有效國產替代,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但這一說法能否讓投資者相信,等待後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