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你講故.多圖︱歐風墓園藏身鬧市成影視取景地!香港墳場逾百載風霜埋藏開埠歷史

「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相信途經跑馬地天主教墳場的人,都會被它門前的這對對聯所吸引。這個有名的墳場位處港島鬧市之中,採歐式建築,內裏的雕塑、宗教味道都蘊含着濃厚殖民地色彩,打破大眾對墓園荒涼肅穆的刻板印象。而跑馬地天主教墳場旁邊的「香港墳場」,綠意環繞、設計典雅,不僅是影視作品取景秘境,更承載着開埠以來的歷史記憶,成為文化導覽的熱點之一。今期《同你講故》帶大家走入這兩座擁有逾百年歷史的墓園,一探其設計特色與獨特故事。

跑馬地天主教墳場︱名對「今夕吾軀歸故土」出處眾說紛紜  聖彌額爾雕像成標誌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將至,孝子賢孫都會到墳場、靈灰塔拜祭先人,除了大家熟知的粉嶺和合石、柴灣的華人永遠墳場外,跑馬地還有兩座相連的墳地,極具歷史價值。前往香港墳場,必先經過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墓園入口門樓頂端立有天使長「聖彌額爾」雕像,手持長矛刺向惡龍,門樓兩側刻有對聯:「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令老一輩香港人印象深刻。據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記載,有說對聯由一名神父撰寫,悼念1918年馬棚大火;亦有指其是翻譯自拉丁文詩句,提醒眾人珍惜生命,發人深省。門樓在1970年代因道路工程,遷移至現今墳場中央位置。

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墓園入口兩旁刻有一副對聯。資料圖片
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墓園入口兩旁刻有一副對聯。資料圖片

 

這副對聯令老一輩香港人印象深刻。資料圖片
這副對聯令老一輩香港人印象深刻。資料圖片

 

這副對聯令老一輩香港人印象深刻。資料圖片
這副對聯令老一輩香港人印象深刻。資料圖片

 

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資料圖片
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資料圖片

 

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墓園入口門樓頂端,可見聖彌額爾雕像身穿戰士裝束,手持長矛刺殺惡龍。資料圖片
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墓園入口門樓頂端,可見聖彌額爾雕像身穿戰士裝束,手持長矛刺殺惡龍。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參照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 擁香港首座建造噴水池

順路前行,即可抵達位於其毗鄰的香港墳場(俗稱跑馬地墳場)。香港墳場於1845年啟用,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墳場,現約有二萬多個墳墓。

根據政府文創產業發展處資料,此處原為基督教人士所建的土葬墳場,順應山勢建成40多層階梯式墓區,四周綠草如茵,並保留逾百年的原生樹木。20世紀初,政府參照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為藍本,大幅修建香港墳場,將其規劃為「墓園花園」,種植大量觀賞植物,吸引蝙蝠、蝴蝶等生物棲息。

園區設計古樸清幽,滿山遍野鬱鬱蔥蔥,並設有一座教堂及歐式噴泉。據悉,該噴泉為香港首座建造的噴水池,由4個圓形組成,設計靈感源自《聖經》創世記,池中央的天使雕像手捧水瓶、踏浪傾水,洋溢歐陸風情。而教堂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場內還設有利用太陽位置顯示時間的日晷。

香港墳場早在1841年已有安葬紀錄。資料圖片  ​
香港墳場早在1841年已有安葬紀錄。資料圖片 ​

 

墓園內綠樹成蔭。資料圖片
墓園內綠樹成蔭。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內廣植樹木,其中有一株桃花心木。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內廣植樹木,其中有一株桃花心木。資料圖片

 

墓園內綠草如茵。資料圖片
墓園內綠草如茵。資料圖片

 

墓園內設有一座教堂。資料圖片
墓園內設有一座教堂。資料圖片

 

墓園設有一座教堂。政府文創產業發展處
墓園設有一座教堂。政府文創產業發展處

 

墓園內設有一座歐式噴泉。資料圖片
墓園內設有一座歐式噴泉。資料圖片

 

該噴泉為香港首座建造的噴水池。資料圖片
該噴泉為香港首座建造的噴水池。資料圖片

 

噴泉設計靈感源自《聖經》創世記。政府文創產業發展處
噴泉設計靈感源自《聖經》創世記。政府文創產業發展處

 

墓園內墓碑各有特色。政府文創產業發展處
墓園內墓碑各有特色。政府文創產業發展處

 

墓園內墓碑各有特色。政府文創產業發展處
墓園內墓碑各有特色。政府文創產業發展處

 

香港墳場是不少劇集及電影的取景地。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是不少劇集及電影的取景地。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是不少劇集及電影的取景地。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是不少劇集及電影的取景地。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是不少劇集及電影的取景地。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是不少劇集及電影的取景地。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香港首座公眾墓園 墓碑雕刻斷劍海錨有

墓碑設計亦反映時代變遷。開埠初期的墓碑多為線條簡潔的大理石碑,頂部呈圓邊或三角形;至1860至1880年代,逐漸出現融合凱爾特、拉丁與亞美尼亞風格的十字架雕刻,亦有維多利亞時代風格的墓碑,刻有象徵圖案與天使雕塑,甚至可見具日本風格的三角墓碑。

墓碑上一些獨特的圖案和雕刻亦可以解讀。若墳墓上雕有破碎大炮或斷劍,便代表墓中人是在戰爭中捐驅的士兵;刻有海錨和船隻的便是海軍;一條蛇盤繞在一個十字架上則代表死者生前是軍醫。

香港墳場早在1841年已有安葬紀錄,首位下葬者為英國軍艦「響尾蛇號」艦長威廉・布羅迪(William Brodie),至1845年正式開放,成為香港首座公眾墓園。初期主要安葬外籍人士,本地華人以其髮色稱之為「紅毛墳場」。1909年,墳場改名為「殖民地墳場」,並修訂條例准許非基督新教教徒安葬,至1913年始有華人入葬。

香港墳場的首位下葬者為英國軍艦「響尾蛇號」艦長威廉・布羅迪(William Brodie)。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的首位下葬者為英國軍艦「響尾蛇號」艦長威廉・布羅迪(William Brodie)。資料圖片

 

墓碑各有特色。資料圖片
墓碑各有特色。資料圖片

 

墓園環境幽美。資料圖片
墓園環境幽美。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綠草如茵。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綠草如茵。資料圖片

 

遮打爵士亦長眠於香港墳場。資料圖片
遮打爵士亦長眠於香港墳場。資料圖片

 

遮打爵士雕像。資料圖片
遮打爵士雕像。資料圖片

 

何東(中)是香港望族,是當時華人首富,手抱嬰兒是孫兒何鴻毅。資料圖片
何東(中)是香港望族,是當時華人首富,手抱嬰兒是孫兒何鴻毅。資料圖片

 

何東。資料圖片
何東。資料圖片

 

何東與其元配麥秀英墳墓。資料圖片
何東與其元配麥秀英墳墓。資料圖片

 

楊衢雲之墓 。資料圖片
楊衢雲之墓 。資料圖片

 

「興中社」團體照,楊衢雲坐在前排左二,孫中山則站在後排。資料圖片
「興中社」團體照,楊衢雲坐在前排左二,孫中山則站在後排。資料圖片

 

楊衢雲(中)。資料圖片
楊衢雲(中)。資料圖片

 

2011年,康文署為楊衢雲的無名墓碑正名,並於其墓旁豎立說明牌。資料圖片
2011年,康文署為楊衢雲的無名墓碑正名,並於其墓旁豎立說明牌。資料圖片

 

說明牌可讓市民更了解清末革命歷史和楊衢雲這位革命人物。資料圖片
說明牌可讓市民更了解清末革命歷史和楊衢雲這位革命人物。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名人長眠地:遮打、何東、何啟、楊衢雲

在香港墳場安息的不乏政商名流,包括置地創辦人兼前行政立法兩局議員遮打爵士(Sir Paul Chater)、當時華人首富何東與其元配麥秀英、立法局華人議員何啟(何福堂牧師之子)、來自馬六甲華人望族的著名買辦蔡立志、首位來中國傳道的美國女傳教士何顯理(Henrietta Hall Shuck)等。革命烈士、香港興中會首任會長楊衢雲,及孫中山的誼父關元昌同樣長眠此地。

關於楊衢雲安葬於香港墳場,亦有一段軼事。當時為避免楊衢雲之墓遭破壞,其碑上僅有刻有編號「6348」,未列姓名。直至2011年,配合紀念辛亥革命百周年活動,政府才在其墓碑旁豎立說明牌,為這座無名墓碑「正同」,並彰其事蹟。

值得一提的是,楊衢雲墓旁有徐善庭和溫清溪之墓。徐善庭是首批加入興中會投身革命的人;溫清溪一生熱心教會事業,對香港教會發展有重要貢獻,曾創立公理堂布道所,孫中山在中央書院(如今的皇仁書院)就讀期間,便居住在公理堂學生宿舍。

今年7月27日離世的香港樹仁大學創辦人兼校監胡鴻烈同樣長眠此地,與已故妻子鍾期榮合葬。

「加爾各答」號官兵記念碑(HMS Calcutta)。資料圖片
「加爾各答」號官兵記念碑(HMS Calcutta)。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有多個紀念碑。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有多個紀念碑。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有多座紀念碑。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有多座紀念碑。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內其中三座紀念碑。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內其中三座紀念碑。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內多座紀念碑。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內多座紀念碑。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內多座紀念碑。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內多座紀念碑。資料圖片

 

香港墳場︱著名英軍墓地 紀念碑多與二次鴉片戰爭有關

墓園內設有陸軍、海軍、警隊及早逝兒童專區。1970年代因興建香港仔隧道,約千位先人須遷移,部分改葬他處,亦有火化後安置於骨庫。此外,園內豎立多座紀念碑(俗稱「石筆」),包括「加爾各答」號(HMS Calcutta)、「西比爾」號(HMS Sybille)、「南京」號(HMS Nankin)及「桑普森」號(HMS Sampson)等軍艦官兵紀念碑,均於1968年遷移至此,紀念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殉職的將士。

「加爾各答號官兵紀念碑」是香港墳場內最巨大的紀念碑,頂端有一門倒置的大砲,四壁刻有50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戰死或因病離世的官兵姓名。該軍艦是海軍少將西摩爵士(Sir Michael Seymour)的旗艦,載重2,299噸,由於體積龐大,無法駛進珠江,故盤踞於虎門河面,向虎門砲台發砲;廣州淪陷後,又參與了華北戰役。

這些建築與碑文為研究香港開埠史提供重要線索,吸引民間組織、旅行社及學校等舉辦導覽團,由導遊帶領參與者解讀墓誌與紀念碑文,認識先賢事蹟,深入理解本地歷史脈絡。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