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療癒經濟」陷入困境 從事企業逾8.6萬間 服務良莠不齊現亂象

近年內地「療癒經濟」急速冒起,線上線下湧現各式療癒服務,從冥想SPA、情緒療癒綜合體,到助眠直播、數字冥想工具,市場呈現百花齊放景象。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內地現存從事療癒業務的企業逾8.6萬間,上海、河南、江蘇位列前三。然而在抑鬱風險檢出率越來越高的社會背景下,這個本應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行業卻陷入困境。從天價「能量療癒」課程,到難以變現的線上服務,行業在信任危機與專業缺失間掙扎求存,分析認為,該產業須經歷野蠻生長到規範及多元發展,並取得消費者信任及有療效成績,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

據《2023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藍皮書顯示,中國成人抑鬱風險檢出率達10.6%。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早前發布的報告亦指出,2020年中國青少年抑鬱檢出率高達24.6%,其中重度抑鬱佔7.4%。北京今年1月開通的12356心理援助熱線,截至9月中已接獲近9萬通來電。龐大的心理健康需求,為療癒經濟提供了發展土壤。有別於傳統心理治療,療癒服務以中性包裝、儀式感強等特點,削弱了社會對心理疾病的標籤,甚至成為年輕人樂於展示的社交選擇。

儘管市場需求旺盛,從業者可謂「好睇唔好食」。在北京從事繪畫療癒的陳大光表示,行業前景雖被看好,但「大部分從業者難以靠此維生」。經濟不景氣下,課程收費從數百元驟降至幾十元,生存壓力巨大。

業界:9成實體店難捱過半年

據業內部人士透露,約九成的實體療癒空間難以撐過半年。經濟學家宋清輝分析,這個說法可能略有誇大,但着實反映行業的高準入門檻和營運難度。「療癒本質是精神和情緒服務,需要客戶對服務者建立深層次信任,這個過程既漫長又脆弱。」他補充說,國內專業的心理治療師、藝術治療師等人力資源稀缺,加上高昂的人工成本,共同構成了行業的發展障礙。

線上療癒領域同樣面臨諸多挑戰。在B站擁有超過30萬粉絲的「園氣書院」創辦人園姐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她在2023年經歷家暴、育兒壓力和被裁員等多重打擊後,通過網絡直播分享自我療癒過程,意外打開了線上療癒市場。然而她坦言,這個行業「毫無商業邏輯可言」,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等多重因素。園姐最近舉辦的一場為期三天的免費直播公開課,吸引了600人次觀看,最終有約10%的觀眾選擇支付7999元人民幣參加為期一年的情緒調整課程,這樣的報班人數在行業內屬於超高水平。

消費觀念與歐美有落差

近年來,源自歐美的「coach」(人生教練)服務模式在內地快速興起。這些教練通過一對一對話,幫助客戶處理情緒問題。已取得coach資格兩年的北京程序員徐小勇表示,儘管歐美和澳洲市場已經相當成熟,但內地消費者仍然不太願意為一對一心理諮詢服務付費,「導致內地大部分的coach都不賺錢」。這種收費模式與消費觀念的落差,成為行業發展的無形障礙。

隨着行業的快速發展,各種亂象也隨之浮現。由於准入門檻低、監管缺失,市場上出現了大量良莠不齊的服務提供者。社交平台上隨處可見的「避雷帖」揭露了諸多問題:有消費者花費3000元參加「能量療癒」課程後毫無效果;部分機構在收取上萬元費用後突然失聯;更常見的是誇大宣傳,如承諾「一次療程治癒抑鬱」等。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所謂的「正能量課程」以免費體驗為誘餌,吸引身心壓力較大的人群,再逐步推銷高價課程。有機構的高階課程收費甚至達到8萬至10萬元人民幣。這些培訓通常在封閉環境中進行,禁止錄音、錄像和記筆記,導師的權威不容置疑,被業內人士直指「與精神詐騙無異」。

經濟學家宋清輝指出,國家層面已加強管控,主要從「規範資格」與「打擊亂象」雙向發力。一方面倚重中國心理學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等專業機構及高校,收緊專業認定權;另一方面司法與市場監管部門正嚴打以「靈修課程」「大師班」為名的變相傳銷及非法集資活動。他分析,新興產業需經歷野蠻生長、規範確立、多元發展三階段方能成熟。唯有當消費者能信任「專業」並獲得真實療效,產業才能真正可持續發展。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