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市逾15萬學生無家可歸

根據一項於20日發布的最新數據,紐約市公立學校上學年有15.4萬名學生無家可歸,創下紀錄,顯示住房危機嚴重影響年輕與弱勢群體。幾乎所有無家學生居住在收容所或與多戶家庭擠在過度擁擠的公寓內,根據聯邦教育法被視為無家可歸。紐約市作為全國最大學區,連續10年無家學生超過10萬人,2014年前市長白思豪上任時約8.7萬人,近年激增。

據《紐約時報》報道,組織「紐約兒童倡導」(Advocates for Children of New York)執行主任奧多姆(Maria Odom)表示,下任市長需領導全市跨機構合作,幫助這些學童。報告顯示,2024至25學年近1/7學生無家可歸,紐約市公立學校總計逾90萬學生。奧多姆強調,「教育是打破無家循環的關鍵,但本市正讓收容所學生失望。」

數據揭示問題嚴重性:若無家學生組成獨立學區,將躋身全美20大公立學區,超越巴爾的摩、丹佛、費城等地。紐約逾半無家學生「與他人同住」,常三四戶擠在小公寓內,5%居於酒店或無住所。87%無家學生為非裔或西裔,而學區整體非裔與西裔佔62%。自2022年來,市內接收逾4.5萬名移民兒童,多數住過收容所,但專家認為可負擔住房短缺是主要原因。

約42%無家學生去年住過收容所,教育成果堪憂。3年級至8年級收容所學生近80%未達閱讀與數學標準,近40%青少年無法按時高中畢業,達1/8人輟學。市長候選人提出方案,民主黨候選人馬姆達尼(Zohran Mamdani)欲擴大收容所家庭與市府聯繫計劃;獨立候選人柯謨提議增設提供心理健康等服務的「社區學校」。

無家危機在紐約學區分布不均,東哈林、布朗士高橋(High Bridge)與大廣場(Grand Concourse)、布碌崙布朗斯維爾(Brownsville)及布殊維克(Bushwick)等低收入社區,逾20%學生無家可歸,而史丹頓島僅7%。全市1500多所公立學校中,約30所過半學生無家可歸,部分學校則無此情況。無家學生常需跨區上學,但校巴延誤頻發,導致遲到或缺席。約52%無家學生、66%收容所學生長期缺勤,錯過至少10%學年。缺勤是學區最迫切問題,但全市尚未推出有效對策。

2024至25學年近1/7學生無家可歸。 Monique Jaques /紐約時報

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