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法會一連三日辯論施政報告致謝議案,談論第二個議題「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時,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謝偉銓指,必須以新思維和手法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如要迅速落實,關鍵在於改革政府部門,指部分政府部門、官員往往只「重監管,不善促進,重視程序,但忽略成果」的處事心態,希望相關改革可與部門首長責任制及強化公務員評估機制「有機結合」,以推動全體公務員齊心加快發展北都,稱「令特首毋須再心急如焚。」
倡政府透過「政商協作」 吸引更多私人企業和投資者參與
謝偉銓強調,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必須要以新思維和手法,建議政府透過「政商協作」模式,吸引更多私人企業和投資者參與,包括引入股權、債券、政府注資及土地參股等多種融資方案。他亦提出,政府應引入靈活的批地模式,除了傳統公開招標外,亦可推行限制性招標及直接批地,並參考內地「1.5開發」概念,以試點形式分階段進行。
謝偉銓指,如要迅速落實新思維及新做法,關鍵在於改革部門,指出部分部門官員,往往只「重監管,不善促進,重視程序,但忽略成果」的處事心態,冀相關改革可與部門首長責任制及強化公務員評估機制結合,以推動全體公務員齊心加快發展北都,稱「令特首毋須再心急如焚。」
至於有意見直接批地模式會否產生利益及公平問題,謝偉銓認為政府不應因一些無實質根據的所謂官商勾結、指控而「削足就履」,對有利香港整體長遠利益發展議而不決,重點是提高相關決策透明度,向公眾及立法會解釋清楚,以不同模式批地的項目內容、理據及好處等。




倡設立跨部門小組「北都建設辦公室」 直接負責整體規劃
選委會陳紹雄指出,北都是本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具備龐大發展潛力,創造大量職位及提升生產力。他指,現時是北都引入重大產業及項目的關鍵連接期,形容行政長官「心急如焚」。惟他對政府架構多門、權責分散可能影響發展效率表示擔憂,建議設立跨部門小組「北都建設辦公室」,由副司長或以上級別的官員帶領,直接負責整體規劃、政策制定及日常決策,並制定相關條例,賦權該辦公室對建築工程提供豁免。
陳紹雄亦肯定政府在「上、中、下游」三階段投入大量資源,建立香港創新科技生態系統,包括三大創科園區及五大研發機構。他建議政府進一步整合現有資助項目,並樂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的成立,期望其作為領頭羊,發揮乘數效應,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
何俊賢籲「多經濟點」模式發展漁農業
民建聯何俊賢則指,漁農業是非常重要產業,在全球糧食安全日益受關注的背景下,香港漁農業必須參與其中。他支持政府推動多層式養殖、都市農莊及休閒漁農業等新模式,並建議政府應以「多經濟點」模式,推動漁農業與國家可持續發展及對外貿易合作。
林健鋒倡北都發展棄「價高者得」 仿效星馬以低地價吸產業
行會成員林健鋒指「適者生存」,香港必須積極開拓新興產業同市場,不斷提升競爭力,持續發展經濟及改善民生。他續指,香港發展新產業需要大量土地,但香港寸金尺土,而北都則可提供大量土地資源,因此需思考如做好《施政報告》中發展產業經濟的政策措施。
林健鋒促請政府發展北都時,應改變傳統「價高者得」賣地思維,參考新加坡、內地等做法,為新興或特定產業提供地價優惠,強調「為香港經濟殺出新血路,就不可以再一成不變,甚至要配合投資者的需要,令到他們落戶香港。」,他認為不可讓「地貴、租貴」成為外國投資者投資的「絆腳石」。
他認為,各地都在爭搶企業,若政府招商引資時仍沿用「價高者得」的傳統賣地思維,只會「嚇窒」投資者,導致「肥水流過別人田」。他樂見施政報告提出,研究將招標模式由「價高者得」轉向「產業導向」,並以多元發展模式推動市場參與,認為此舉有助吸引企業落戶。
林健鋒建議,對於有意投資香港,特別是落戶北部都會區的新興或特定產業,可提供較低的地價或地租優惠,甚至只收取象徵式費用。他指出,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印尼的工業園均有類似做法,內地亦有為重大產業項目提供地價、租金優惠。他認為,此舉並非「蝕底」,因大型產業項目落戶,不但能創造就業,更能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及稅收,擦亮北部都會區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