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這一人類無法左右的自然災害,長期以來被科學界視為無法預報的「黑天鵝」。然而,一場即將於本月11日在麻州梅德福(Medford)市舉行的地震預報全球新聞發布會,或將改寫人類對地震認知的歷史。
此次發布會由谷氏地震預報研究所(GU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簡稱GUIEP)主辦,該研究所與波士頓亞美聯誼會合作舉行。亞美聯誼會董事長甄雲龍先生特別致賀,預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據悉,谷繼成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學,1980年來到美國,先後在布朗大學工程系、哈佛大學應用科學系和麻省理工學院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研究斷裂力學和震源物理、非線性系統穩定性理論和摩擦定律。多才多藝的谷繼成教授還擅長於二胡演奏。
這場新聞發布會之所以引發全球科學界高度關注,是因為主辦方將首次公開其在地震預報領域的重大進展,並宣布「地震是可以預報的」。這一歷史性的宣布,被視為對長久以來束縛地震學研究的「地震不可預報論」發起正面挑戰,對全球防災減災具有深遠影響。
谷繼成教授的堅守與突破
長達數十年的學術主流觀點認為,地震屬於高度隨機且複雜的自然現象,無法被準確預報。基於此認知,國際主流地震學界逐步放棄地震預報研究,轉而專注於地震危害評估與災後應急。據統計,全球約有45,000所大學與研究機構開設地球科學、地震學及地球物理學相關課程,但無一門正式的「地震預報」課程。這種近乎「封印」地震預報的學術現狀,被部分科學家稱為「科學宿命論」在地震領域的體現。
然而,谷繼成教授並未被這種主流觀點所束縛。多年來,他潛心鑽研地震活動機制,帶領團隊創立「三把鑰匙」理論與方法,為地震預報開闢出全新思路。谷教授強調,雖然長期精確預測地震仍存在科學與技術上的挑戰,但地震並非完全不可預報的隨機過程,而是「一個低維度、非線性、可確定性的混沌系統」。
這一觀點的提出,得益於現代數學、非線性動力學與混沌理論在地震學中的創新應用。通過建立地震活動度S指數、提出前兆波理論與臨震前兆物理模型等系統性成果,谷氏團隊不僅成功預報多起實際地震,還為短期地震預報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尤其是「三五準則」地震預報定義標準的提出,更為科學界在地震預報方法論上樹立新的規範。
學術界的挑戰:質疑與沉默並存
地震預報一直是全球地震學界最具爭議的研究方向之一。傳統地震學家普遍認為,地震孕育與釋放涉及無數未知變量,難以掌握其初始條件,因而無法像氣象預報那樣進行短期、定量化預報。這種觀點在上世紀末逐步成為主流,導致大多數科研資源和政策資金遠離地震預報研究。
在此背景下,谷繼成教授選擇逆流而上。他曾坦言:「如果我們因為困難而放棄,那麼人類將永遠被地震威脅所支配。」這種科研上的堅持,使谷教授團隊能夠在學術孤立中逐步取得突破。GUIEP此次宣布的成果,正是對全球科學界「集體沉默」的一種回應。
谷氏團隊提出的「三把鑰匙」理論,主要包括:地震活動度S指數:通過量化地震序列能量釋放與空間聚集特徵,捕捉臨震前兆信號;前兆波理論與模型:解析震前出現的低頻異常波動,建立地震孕育物理機制模型;臨震前兆物理解釋與地震類型判別方法:結合理論推演與觀測數據,為區分不同震型及強餘震預測提供科學依據。
發布會看點:加州M8–9級大震預報
據主辦方透露,此次新聞發布會將圍繞「地震是可以預報的」為主題,重點闡述:為何必須重啟地震預報研究;主流科學界長期沉默與放棄的原因;GUIEP能夠突破的理論與技術基礎;成功預報的實例展示;首次公開加州未來M8–9級大地震的預報窗口;「GUIEP2020地震預報系統」構想與未來應用。
其中,加州大地震預報的公開將成為媒體與公眾最關注的焦點。這不僅是對谷氏理論與方法的實際檢驗,也可能影響到地震多發區的公共安全決策與應急準備。
谷繼成教授強調,此次發布會不僅是科研成果展示,更是一場關乎人類生命安全的科學革命。他呼籲全球地震學界重新審視「地震不可預報」的既定觀念,重拾對地震預報的研究使命。
研究所亦希望藉此次發佈會,引起基金會、企業與公眾對地震預報事業的長期關注與資助,推動更多科學家加入這一事關人類未來安全的領域。甄雲龍董事長則指出:「GUIEP的努力為全球防災減災帶來希望,我們願攜手社會各界支持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科學探索。」
這場全球新聞發布會或將成為地震學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若GUIEP的研究成果在未來得到驗證與推廣,不僅將改變人類面對地震的方式,更可能拯救無數生命。
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左起)路易瓊市議長、雷國輝、甄雲龍、谷繼成、潘飛在華埠中秋聯歡會合影。 李強攝

谷繼成在新英格蘭湖南同鄉會春晚表演二胡名曲《二泉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