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香港︱經民聯倡基礎教育產業化擴至中小學 允自費入讀及父母陪讀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要打造本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經民聯今日(30日)發布「香港基礎教育產業化研究報告」,倡議香港教育產業化由專上教育擴大至中小學,並提出便利境外學生及家長來港陪讀、增加非本地學生宿位供應等,推動香港基礎教育產業化,為非本地生提供一條龍服務,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

盧偉國:需為非本地生提供一條龍服務

經民聯主席盧偉國指出,香港教育高度國際化,中學文憑試(DSE)獲全球逾600間院校承認,對內地及海外學生極具吸引力。不過他指現時基礎教育尚未充分產業化,認為打造國際教育樞紐不單需專上教育產業化,更需要為非本地學生提供一條龍服務。他續指,教育是發達經濟體推動創新與增長的重要產業,基礎教育產業化不僅能為香港帶來龐大效益,亦可應對本地學生人口下降,提升長遠競爭力。

經民聯倡議香港教育產業化由專上教育擴大至中小學,並提出便利境外學生及家長來港陪讀等。資料圖片
經民聯倡議香港教育產業化由專上教育擴大至中小學,並提出便利境外學生及家長來港陪讀等。資料圖片

 

經民聯今日(30日)公布「香港基礎教育產業化研究報告」。
經民聯今日(30日)公布「香港基礎教育產業化研究報告」。

 

盧偉國(中)認為打造國際教育樞紐不單需專上教育產業化,更需要為非本地學生提供一條龍服務。
盧偉國(中)認為打造國際教育樞紐不單需專上教育產業化,更需要為非本地學生提供一條龍服務。

 

梁美芬(左一)認為非本地生如在港完成基礎及專上教育,學習10年以上,歸屬感自然增強,留港發展機會更大。
梁美芬(左一)認為非本地生如在港完成基礎及專上教育,學習10年以上,歸屬感自然增強,留港發展機會更大。

 

陸瀚民建議優化DSE,增強其國際性,吸納更多非本地學生應考。
陸瀚民建議優化DSE,增強其國際性,吸納更多非本地學生應考。

 

林健鋒倡基礎教育產業化 打造留學香港金漆招牌

副主席林健鋒認為,本港具「一國兩制」優勢,在教育產業上潛力巨大。當前國際局勢不穩,美國等教育體系陷信任危機,香港應把握機遇,扭轉以往教育產業化發展思維,將產業化延伸至基礎教育,打造留學香港的「金漆招牌」。

副主席劉業強指,基礎教育產業化既能帶來效益,亦可吸納更多非本地生入讀國際學校及私校,舒緩人口下降壓力,為香港提供源源不絕人才,有利香港長遠競爭力。

副主席梁美芬建議,政府可借鑑海外經驗,容許內地及部分亞洲國家學生自費入讀本地中小學,並讓合資格父母來港陪讀,同時創造經濟效益。她又指,打造國際教育樞紐、吸納非本地學生,是引才與留才的重要舉措。非本地生如在港完成基礎及專上教育、學習10年以上,歸屬感自然增強,留港發展機會更大。

陸瀚民籲吸納一帶一路及東盟人才來港

副主席吳永嘉建議政府在制度上拆牆鬆綁,多管齊下增加非本地生宿位供應,包括活化廢棄官校及利用政府用地。他指本港現有逾250幅空置或將空置校舍地,再加上空置土地,均可規劃為供非本地學生就讀的特色學校及宿舍,並加快合資格建築物改裝成學生宿舍的程序,總結並優化「城中學舍計劃」,鼓勵發展商參與。

副秘書長陸瀚民則建議發揮香港聯通優勢,推動大學聯動,與海外優質大學共同開啟學分互認、學位互授、教員互調等密切合作關係;並爭取中央支持,吸納「一帶一路」及東盟國家人才來港學習進修。他又建議優化DSE,增強其國際性,吸納更多非本地學生應考,亦應擴大適用範圍與彈性,並且爭取在大灣區以外其他省市設立更多DSE試場,便利內地學生報考。

記者:李健威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