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登陸月球 為何比第一次更難

文:曾維燊
圖:美聯社

自阿波羅計劃結束後,人類已超過半世紀未再次踏上月球。1972年阿波羅17號太空人返回地球時,沒有人能預料這將成為人類長期未進行深空探索的開始。若回顧歷史,我們曾經擁有讓人類登月的技術與資源,但為何半個世紀以來仍未重返月球?

冷戰之爭

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發生在冷戰高峰期。阿波羅計劃在美國政府全力支持下,集中資金與人力,以單一目標「搶先蘇聯」為核心,終於在1969年達成登月壯舉。這場成功,不僅是科技的突破,更是政治與民族意志的展現。然而,自1972年最後一次阿波羅任務後,人類便再未踏足月球。五十年過去,NASA 推出的 Artemis 計劃,卻一次又一次延誤。相比第一次登月,第二次的挑戰更為艱巨。

技術難度提升

阿波羅登月只是短暫停留,而 Artemis 的目標是建立長期駐留。這代表技術需求遠比當年複雜:除了運送太空人登陸,還必須設計能重複使用的太空船、建造長期棲息設施,並進行補給與科研。任務涉及多個模組、跨機構協作,以及在月球軌道建立轉運站。安全標準亦遠高於六十年代,例如獵戶座太空船的熱防護盾問題,已導致重大延誤。

資金與政治意志不足

阿波羅計劃換算至今日幣值約 2900 億元,而 Artemis 的總預算不足千億。當年冷戰的緊迫性,使美國不惜血本;但現今缺乏相同的政治動員力。國會對資金撥款時常出現爭議,總統與不同政黨的政策方向亦不一致,令登月計劃難以獲得長遠而穩定的支持。

社會與文化因素

六十年代的社會對風險承受度高,阿波羅一號火災燒死三名太空人後,計劃仍繼續推進。今天的社會輿論卻難以容忍任何重大事故。科技透明度提高,大眾期望也改變,由當年的榮耀象徵,轉向追問「實際用途」與「科學價值」。這種文化氛圍,使得太空探索必須兼顧安全與實用,無形中加大難度。

探索目標轉型

現代登月不再是「到此一遊」,而是要建立可持續的前哨站。NASA 正研究利用月球資源,例如以月壤作建材,透過 3D 打印建造防護牆或棲息圓頂,實現在地自給。這種思路不僅為長期登月鋪路,更把月球定位為通往火星的跳板。相較於阿波羅計劃的單純展示,Artemis 必須具備更完整的基建與後勤設計。

阿波羅時代的登月是一場政治競賽,而今次的登月則是一項系統工程。它牽涉更嚴格的安全標準、更龐大的技術需求、更有限的資金支持,以及截然不同的社會氛圍。第二次登月比第一次更難,不在於人類失去能力,而在於目標從「勝過對手」轉變為「開拓未來」。這條路雖然艱辛,但也更貼近人類真正的太空願景。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