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3日,華埠土地信託會13日舉辦「波士頓校車平權運動50周年回顧」座談會,邀請曾於1970年代親身見證這段歷史的社區長者分享經驗。曾任唐人街昆士小學(Quincy School)副校長的陳炳鑑先生,亦是該會會員,他特別撰寫專欄「1974年波士頓校巴強載事件」,回顧五十年前那段震動全城的歲月。
1974年6月21日,法官加里蒂(Arthur Garrity)命令波士頓公立學校強制校車接送學生來廢除種族隔離。「1974年,波士頓像是被攪動的湖面,滿是波濤。」陳炳鑑回憶說,當年聯邦法院裁定波士頓公立學校違反憲法平等原則,必須推行反種族隔離政策,採取「校巴計劃」(busing),讓黑人、西語裔等有色人種學生乘車前往白人社區學校上課,同時安排白人學生到少數族裔社區就讀。
「政策的本意是要促進種族平等,可是推行得太快、太強硬,社會準備不足。」他坦言,當時不少白人社區居民激烈反對,南波士頓、查理斯鎮等地的抗議尤其強烈,「有人在學校外集結,揮舞球棒、向校車擲石,甚至散播謠言,說有人在黑人社區遇害。」
華埠的冷靜與行動
面對緊張氣氛,華埠社區選擇另一條道路。陳炳鑑說:「華人家長雖然心中擔憂,但多數人願意遵守法律,也希望子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當時教師、家長及社區義工組成護送小組,每天早晨陪同學生前往查理斯鎮學校,並在途中耐心向白人居民解釋真相,「這些努力減少衝突,讓華裔子女相對平安地完成學業。」
「那是一種集體的智慧與勇氣。」陳先生眼神柔和,語氣中帶著敬意,「大家明白,教育是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再艱難也要給孩子機會。」
政治與種族矛盾的交織
陳炳鑑指出,當年的政策在市長選舉年推出,更添政治火藥味。「有候選人反對強制校巴,另一方則堅持執行,爭論讓社會分裂得更厲害。」他認為,若當時能分階段實施,並加強社區溝通,或許可以減少矛盾。「歷史告訴我們,推動平等需要耐心與對話,而不只是命令。」他語重心長地說。
除當年社會動盪,這場「校巴平權運動」對波士頓公立教育體系也留下長遠印記。陳炳鑑指出,1974年後,市政府和學區被迫檢討校園結構與資源分配,開始更重視不同族裔學生的受教權益。許多學校陸續引入「多元文化教育」課程,教師培訓中也新增了關於種族平等與文化敏感度的內容。
「校巴政策雖然有爭議,但它讓人們不得不正視教育資源的不均。」他說,這促使波士頓公立學校逐步建立更公開透明的招生與分班機制,並嘗試透過『磁石學校』(magnet schools)等方案,吸引不同背景的學生共同學習。「可以說,今日學區裡對公平、包容的重視,某種程度上是那場風暴的後續成果。」
然而,他也提醒,教育公平不是一蹴而就,「五十年後,我們仍需反思如何在維護家長選擇權與促進平等之間取得平衡。」
五十年後的啟示
談到今日的年輕人,陳炳鑑希望大家了解這段歷史,珍惜前人爭取來的平等機會。「那一代人付出很多,才換來現在的教育資源和社會地位。」他鼓勵新移民家庭關心公共議題,勇於表達意見,「不要只做旁觀者,要參與、要發聲,這樣孩子才能在更健康的環境裡成長。」
陳炳鑑還特別感謝仍然活躍於社區的「老義工」們,「當年護送孩子的教師、家長,如今雖已年長,仍在推動社區教育和青少年服務,他們是唐人街真正的無名英雄。」
「50年前的那場運動,不僅是校園平權的里程碑,也是波士頓多族裔社區學習合作的開始。」陳炳鑑總結說,「我們不能忘記那段歷史,但更要把經驗化為智慧,讓未來的政策更周全、更人性化。」
他補充說:「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知識傳授,更是讓每個孩子都能被看見,被尊重。」對波士頓的華人來說,1974年的校巴事件不僅是歷史,更是代代相傳的啟示——提醒人們在追求公平正義的道路上,溝通、尊重與堅持始終不可或缺。
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波士頓公校官員1970年代聽取華人家長意見。鄺寶蓮提供

前唐人街昆士小學副校長陳炳鑑。

1974年秋季,警察在南波士頓的校車站維護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