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柯克遇害與美國日益嚴重的政治暴力|社評摘要

《紐約時報》社論:

譯:曾維燊
圖:美聯社

週三,年輕政治運動創辦人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遇害,這是一宗悲劇。他的死亡,也是美國日益嚴重的政治暴力潮流中的一環。

僅自去年以來,就已發生多宗涉及政治人物的暴力事件:一名槍手殺害明尼蘇達州議會議員及其丈夫,並射傷另一名議員及其妻子;一名男子縱火焚燒賓夕法尼亞州州長夏皮羅(Josh Shapiro)的住所;一名刺客在競選期間射擊特朗普(Donald Trump);2022年,一名襲擊者闖入普洛西(Nancy Pelosi)議員家中,打斷其丈夫的顱骨;2021年,一群暴力群眾攻擊國會,破壞窗戶並襲警;2017年,一名槍手在共和黨國會棒球練習中開槍,造成四人受傷,路易斯安那州議員斯卡利斯(Steve Scalise)重傷。

查理柯克遇害的動機尚不明,但他在政治場合發表演說,是一位知名政治人物,因此其死亡具有政治性影響。

此類暴力行為違背美國精神。第一修正案——首位修正案自有其意義——保障言論與表達自由。我們的國家基於和平分歧的原則,政治分歧可以激烈和情緒化,但絕不應訴諸暴力。這種平衡需要克制。美國人必須接受自己的立場有時會失利,也可能對失敗感到憤怒,但不能將憤怒轉化為暴力行為。

太多美國人正在放棄這一理念。根據「個人權利與表達基金會」(Foundation for Individual Rights and Expression)在查理柯克遇害前一天公布的民調,34%的大學生表示在某些情況下支持使用暴力阻止校園演講;自2021年以來,這一比例從已經過高的24%上升。對成年人的調查同樣令人擔憂。

社論委員會在許多政策問題上與查理柯克存在分歧,但我們對他的遇害感到無比震驚。我們為他的家人哀悼,也為他的死感到痛惜。偏向左翼的「Run for Something」組織主席利特曼(Amanda Litman)回應得體:「政治暴力的目的在於恐嚇與噤聲——這絕對不可接受。我們不必認同某人的觀點,但必須確認他有權在不必擔心自身安全的情況下表達意見。」多位知名民主黨與共和黨人士表達了相似立場。

無論行兇者動機為何,政治暴力顯然是跨意識形態的問題。近年來,知名保守派、中間派與自由派人士都曾成為受害者。

政治辯論的激烈程度不會消失,因為涉及的議題關乎重大且分歧深刻。但近年來,我們的國民在寬容與同理心方面有所流失。我們常對政治對手抱惡意,彷彿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其黨派身份,並對異見者去人性化。

現在是降低語氣、反思政治文化的時刻。這是克制的時刻,而非報復循環或暫停公民自由的時刻(週三有人提議如此)。這也是與持不同觀點者互動的時刻。當社會喪失和平辯論的能力,轉而以暴力解決政治爭端,結局往往非常糟糕。

以上翻譯內容取自《紐約時報》之公開報導,僅為華語讀者提供主流媒體之新聞論述、社會輿論及文化觀點等參考。其所載立場與觀點,並不代表星島日報、星島中文電台及編輯本人之立場。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