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求生日記

嚴勵行 音樂與生活美好交織

  近日因為工作關係,我需要跟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有政府單位的、內地的、馬其頓的,還有些不是單純按地理劃分,而是因為工作理念或歷史背景不同而形成的文化群體。我深深感受到文化差異真的不是課本上的詞,而是活生生的功課。

  以前我覺得用專業的語氣溝通便足夠,後來發現大錯特錯。有些文化圈的人超級直接,講話不拐彎,有些卻覺得直接就等於沒禮貌。例如跟音樂節目的拍攝團隊溝通時,他們需要我超直接,因為拍攝的資源非常昂貴,有意見希望我立即提出,以免大家重複勞動。

  跟不同文化的人合作,就像收音機要轉台一樣,不能永遠鎖定同一個頻率。跟效率至上的團隊:直接給數據、Deadline,別浪費時間;跟關係優先的團隊:先喝茶聊家庭,再談工作,他們覺得你夠朋友才願意配合;跟歷史包袱重的群體:要尊重他們的流程,效率這話題就要放後一點。

  藝術無國界應該說成藝術的解讀方式是「超級有國界」。記得第一次到北京灌錄自己編寫的弦樂作品,溝通後才理解到他們一直說的C音是「Doh」,而不是曲子調性的根音;「升Doh」就是C#如此類推。

  遇到文化衝擊時,先別Judge,而是問:「為甚麼?」有次歌手堅持要改歌詞,說某些詞很難明白,後來發現是不同地區的水土不同,就算一樣說廣東話都有不同的表達方法。這種理解不是妥協,而是讓合作更順暢的智慧。

  跨文化合作就像打遊戲:每個關卡有不同的規則和大佬,永遠不能用同一招破關。與其覺得心累,不如享受這種解鎖新技能的過程。現在我甚至會故意在創作\xf9堬V搭不同文化元素,反而做出意想不到的新創意。

  最後想說,這些文化差異沒有好壞,只有不同。學會在多元中找平衡,可能是現代藝術家最強的創作力。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