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芝加哥市政府計劃投資4,000萬美元,對無家可歸庇護所進行現代化改造與增設新設備。如果此新舉措取得成功,將是對芝加哥無數遊民是大好消息。誠如唐朝詩人杜甫行體古時云: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此也是政府對社會的弱勢族群的眷顧及關懷。
近日,芝加哥市長約翰遜與芝市家庭支援服務部門(Department of Family & Support Services)共同發佈公告時聲稱,計劃在芝加哥7個社區的750張永久庇護床位改造為「完全無障礙」,讓殘障人士也能有安身之處。
此項新舉措是芝加哥歷史上將住房作為一項人權的使命上邁出最重要的一步。約翰遜市長認為有溫適的住房是一項「基本人權」。據悉他之所以有這樣的信念,是因為他自己的兄弟因吸毒而淪為無家可歸者、最終離世。此因素也就是為什麼約翰遜宣布投資4000萬美元對芝市無家可歸者收容所進行現代化改造和提升,因此決定對芝加哥市長本身而言是如此的重要。
隨著七個社區的750張永久庇護床位即將完全投入使用,約翰遜稱這是「芝加哥歷史上在將住房作為人權的使命上邁出的最重大的一步」。部分原因是這筆投資將有助於創造350多個所謂的「非集中床位」,以便無家可歸的個人和家庭擁有私人臥室、浴室和安全的存儲空間來存放個人物品。
市長約翰遜表示,新一輪投資「基於疫情中學到的教訓」,在新冠病毒疫情猖獗期間,前市長洛里·萊特福特(Lori Lightfoot)公佈了一項她稱之為全國模式的計劃,旨在緩解醫院負擔過重的壓力:在市中心空置的酒店中租用數千間客房,並重新開放一家已關閉的醫院,用於隔離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或曾與確診患者接觸過的患者。當年總共有五家飯店提供了3000張床位。
約翰遜表示,研究表明,與集體庇護所相比,提供隱私的非集體庇護所環境可以改善居民的健康和住房狀況。這是對更健康、更安全、更私密、更便利設施的投資,因為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尊嚴、住房和庇護所。
庇護設施實施了一系列措施
家庭和支援服務部代理專員莫拉·麥考利回憶起在疫情期間與眾多庇護所合作夥伴一起努力克服「對如何在不允許人們安全保持社交距離或隔離的聚集空間中保證庇護所居民和工作人員健康和安全的恐懼和不確定性」。麥考利稱在醫療合作夥伴的支持和許多創新的幫助下,庇護設施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使用酒店房間進行隔離和其他替代庇護所,這些措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個人房間和浴室的尊嚴顯然會帶來積極的健康和住房效益。他稱透過這些努力,獲得了改善庇護所的證據、願景和意願,幸運的是,資金和技術援助也隨之而來。
這項耗資4000萬美元的「住房基礎設施計畫」將由2,000萬美元的聯邦資金和2,000萬美元的城市債券融資。約翰遜的團隊表示,這是芝加哥歷史上為現代化無家可歸者住房基礎設施所做的最大投資。
另外 3000 萬美元的城市借款將用於「購買和修復」更多的「非集體庇護所」,並將 300 多張集體床位改造成私人房間。
羅伯特·斯帕克曼-辛普森是方濟各外展組織(Franciscan Outreach)的執行董事,該組織運營著芝加哥的四個庇護所,去年共服務了3500多人。該組織的使命是透過「有尊嚴地對待他們」和「全方位」服務,為弱勢居民提供「庇護照護和永久住房途徑」。
斯帕克曼-辛普森稱約翰遜的計劃是「翻新其組織最大收容所的第一步」。該收容所擁有235張床位,配備「創傷知情、全方位服務」和個案管理,去年共服務了1097名居民。但是斯帕克曼-辛普森表示那裡沒有餐廳,有了資金就可以提供一個讓居民可以坐下來吃飯的空間。
避難所的關鍵基礎設施修復將包括更換新屋頂、升級通風系統以及大幅升級暖氣和空調系統以取代便攜式空調機組。宿舍升級改造包括將女生宿舍「移至庇護所前部」,以避免必須穿過男生宿舍才能到達休息區。此外,還將設立所謂的「隔離室」,為目前不得不被拒之門外的居民「提供醫療暫息或短期護理」。她表示這些翻修工程不只是關於磚塊和灰泥,而是為了讓我們所服務的人們重燃希望。本報芝加哥訊

位於靠近伊州大學芝加哥校區運河街的「太平洋花園使命「遊民收留所,是美國歷史上最悠久、持續運作的福音救援團。

在芝加哥市中心的華格街最底層( Lower Wacker Dr), 經常有遊民就以橋墩為居所。(梁敏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