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比賽成升學標配 競賽規劃產業鏈形成 家長群流傳必報清單 「代筆」「保獎」亂象湧現

《競賽背後》系列一

比賽是學生展示才能、累積經驗的舞台,如今卻成為升學履歷中的「標準配置」。家長群組中不乏「必報比賽」的清單流傳,各類「比賽班」廣告鋪天蓋地,大量升學中介應運而生,提供一條龍競賽升學規劃。從幼稚園朗誦比賽,到中小學的STEAM賽事,年幼學子早早踏上比賽路,一條以比賽為核心的產業鏈正悄然形成,甚至出現聲稱可「代筆」、「保獎」的亂象。有教育界人士指,當比賽成為「商品」,學生從中所得為何,值得反思。本報將以系列報道,探討競賽現象及背後核心價值。

有教育界人士指,家長望子成龍,頻為子女報名競賽。 資料圖片
有教育界人士指,家長望子成龍,頻為子女報名競賽。 資料圖片

 

「學生比賽本應是學習的延伸,啟發學生趣味為主,但不知何時變質了。」有曾擔任競賽評審的教育界人士不諱言,比賽商業化的背後,或許與名校文化息息相關,人人都想子女入名校,「但我相信絕對不只是因家長望子成龍,亦有人為利益而推動風潮。」

列明特定年齡「必須完成」項目

在社交平台搜尋「學生比賽」,不難發現各類競賽清單,列明子女在特定年齡或升學階段前「必須完成」的參賽項目。有家長分享,僅在幼稚園階段,便為子女報名多達20項比賽,包括7項數學競賽及8項英語賽事。事實上,本港由幼兒階段起,已出現專為競賽而設的補習班與培訓課程,涵蓋普通話朗誦、幼兒數學及奧數等範疇。部分藝術教育機構亦以「比賽班」作招徠,課堂內容專為參賽而設,所繪畫作為參賽之用,課程結束後由機構代為報名比賽,提供教學、備賽到報名的「一條龍」服務。

 有機構推出繪畫比賽班,參與2個比賽、共6堂課堂的價格為1160元。
有機構推出繪畫比賽班,參與2個比賽、共6堂課堂的價格為1160元。

 

有教師就「GAPSK全港普通話朗誦比賽」的幼稚園組比賽招生。
有教師就「GAPSK全港普通話朗誦比賽」的幼稚園組比賽招生。

 

有教師在家長群就「GAPSK全港普通話朗誦比賽」的幼稚園組招生,指共4堂1對1課程,每堂課60分鐘。記者以家長身份向該教師查詢,她指,每堂課收費340元,上門上課另加50元,並指過去帶學生100%獲卓越一級(最高級別),展示多張由2022年至2025年的學生普通話水平考試成績單。

以「比賽」為核心的新型產業鏈已逐步形成,如上述的朗誦比賽,有專門供教師報讀的「朗誦教學證書暨評判認證課程」,去年課程共5階段,費用逾8500元。有成功取得證書的教師認為,該課程較針對該機構主辦的朗誦比賽,據她所知,有取得評判資格的教師亦有在外開班,「教學素質更有保證,對學生而言是好事。」

有教育界人士提到,近年坊間越來越多機構自辦比賽,如部分機械和數學相關比賽,裁判、教練也是「自己人」,並為學生開設培訓班,「難說對與錯,可說是多元化教育,但某程度上等於多了一個名目,向參與恆常課程的學生再次收費,而那些培訓班是否對學生的學業有用,也不得而知。」

正規比賽班深受家長歡迎,但有家長圈中,流傳能「保證得獎」的教育機構。有指有機構聲稱能提供「HiMCM(美國高中生數學建模競賽)」服務。該賽事被稱為外國升學「必備」賽事,也有內地升學機構稱要入本港前三大,宜參加有關賽事。比賽模式是參賽隊伍在為期14天內,藉由數學建模的分析,解決一道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老師產論文 學生只需聽講解

記者在社交平台與多間機構接觸,其中一間有在本地設校的內地教育機構稱,過去輔導的80%隊伍在HiMCM獲H獎及以上獎項(H獎為二等獎),保獎3萬元一人,一組共4人。該機構職員稱,「保獎計劃最少要投入的精力,就是論文出來時安排2節課程講解」,亦即可由該機構老師產出論文,學生只需花2節課聽老師講解,不用實際參與和備賽。

有在港機構聲稱參與「HiMCM」保獎計劃可只參與2節論文講解,不需寫論文。
有在港機構聲稱參與「HiMCM」保獎計劃可只參與2節論文講解,不需寫論文。

 

職員稱若只獲S獎,會安排將論文發表在國際認可的平台。
職員稱若只獲S獎,會安排將論文發表在國際認可的平台。

 

該職員續指,若最終只拿到S獎(即三等獎),機構會安排論文在「CPCI(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國際會議論文資料庫)」發表,「足夠證明孩子的科研價值,對於轉校或未來申請學校,是很個性化的個人學術能力表現。」

該機構同時提供「AMC(美國數學競賽)」的培訓班,職員稱,暑期集訓10天、每天9小時,費用3萬元,若「保獎」另收4萬元,「考前會提供單獨輔導,一般我們培訓的孩子都會拿到結果。」職員聲稱,該AMC班在觀塘授課,報名者以內地新來港學生為主,而該機構的學生不乏來自男拔、皇仁等名校生,「他們考前一對一為主,或者上數學恆常小班。」

大學賽國際賽報價高達數萬元

除了中學競賽,另有機構聲稱可在大學組競賽「保獎」。該職員列出多個全國賽,如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等,亦有國際競賽如「紅點設計大獎」、「倫敦設計獎」和「德國IF學生設計獎」等。記者詢問國際賽,其中「紅點設計大獎」和「德國IF學生設計獎」的報價為4萬元,「倫敦設計獎」為1.5萬元,對方稱,「我們設計一整個作品給學生,輔導學生參賽」。

職員指,國際競賽不獲獎全額退款,但獲獎機率95%,更發來合約。合約列明是「掛名」,其中有條款指,「乙方(該機構)為甲方提供的項目僅限於參加紅點設計大獎,不得用於其他途徑,違反規定乙方有權按委託指導費向甲方索償」,並設保密協議。被問可否將作品放在個人作品集內,職員稱可以,「只是限制不能參加其他比賽,不能把這項目倒賣出去」。

有機構稱可代為設計作品參與「紅點設計大獎」,圖為合約範本。
有機構稱可代為設計作品參與「紅點設計大獎」,圖為合約範本。

 

有機構稱可代為設計作品參與「紅點設計大獎」,圖為合約範本。
有機構稱可代為設計作品參與「紅點設計大獎」,圖為合約範本。

 

本港教育制度從未將「比賽」列為升學條件,有家長說,報名比賽只為增加孩子自信,得獎與否是其次,孩子快樂最重要,不想為了比賽報班,亦對部分家長為「砌履歷」報名參賽表示不解。但亦有家長說,因為子女比賽感極大壓力,「子女輸了我會很不開心,我也控制不了情緒。」

重視比賽的現象不止在港發生,其他地區也有類似趨勢,有教師直言:「我們說求學不是求分數,但學生補習的年齡越來越小,補的範疇越來越多。」她說,或許是時候重新思考教育本質,「我們希望培育出怎樣的學生?」

「競賽和獎項」納碩士招生考量 清單列21項目

近日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公布,2026年碩士課程招生將把「競賽和獎項」納入評估考量,並向申請者發出電郵,附上列有21項比賽的清單。學院回覆本報指,比賽經歷僅是評估體系中的一部分,希望申請者避免盲目追求賽事數目。

有關郵件在社交平台流出,當中列出的賽事涵蓋不同層級,包括國際級賽事如「麻省理工學院氣候與能源獎」、國家級比賽如「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及「挑戰盃全國大學生創業比賽」,另有本地賽事如「香港家族辦公室協會案例比賽」和「Avenir–HKU Web3.0 量化交易挑戰賽」。

消息傳出後,社交平台上多了不少相關帖文,指該清單為「港大官方認可比賽名單」,更有升學中介藉此宣傳服務,稱「港大變相告訴大家,選對競賽有裨益」,以此吸引學生選用其升學規劃服務。

港大:僅是評估體系一部分

港大經管學院向本報指,希望透過多元化的評估方式,多方面了解申請者的潛力,包括其在團隊協作、創新思維、行業洞察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相關專業領域的突出表現。惟學院強調,比賽經歷僅是評估體系中的一部分,並非「硬性指標」,名單亦僅作為例子供申請者參考,「學院一貫反對任何形式的『應試化』申請策略,希望申請者能夠避免盲目追求賽事數目,而忽略競賽的質素與學習價值,呼籲注重自身真實能力的提升。」

機構每封1500元 「量身打造」幼稚園推薦信

代寫推薦信及個人檔案的服務有價有市,有機構以每封1500元收費,為報讀幼稚園的學生撰寫「量身打造」的家長推薦信,內容根據家長提供的資料潤飾而成。

有機構在社交平台指,提供代寫「名幼」N班及K1班的入學自薦信,稱其團隊由前線教師及外籍前副校長組成,根據學生狀況、家庭背景和學校取向製作信件。記者以家長身份查詢,對方表示K1自薦信收費1500元,包括中英文信各一封。

有家長坦言,「名幼」報名人數動輒過千,除安排子女參加面試班和比賽,也額外「投資」寫自薦信備用,「聽講未必間間都看,但亦有家長說寫得好有機會打動到學校,準備了會安心些。」

有機構專門為學生製作升學個人檔案。
有機構專門為學生製作升學個人檔案。

 

相關服務在小學叩門階段也常見,有機構以800元提供「升小履歷設計」優惠,提供個人檔案(portfolio)設計、模擬面試及學生評估;另有人提供代寫信件、剪接面試短片等服務。有攝影公司更推出「面試照」優惠,強調可凸顯孩子的自然特質,助他們脫穎而出。

有教師不諱言,學校希望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若家長過度包裝,恐失去原意。

每日雜誌組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