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月來多間保險公司推廣「指數型萬用壽險」(Indexed Universal Life,IUL),原因主要與其產品特性、市場需求及商業利益相關,但香港要等到今年才推出,可能是監管機構之間要時間協調。
部份產品派息率近12%
指數型萬用壽險將人壽保險的保障功能與投資增值潛力結合,以迎合客戶需求,保單現金價值與股票指數(理論上如標指及恒指等)掛鈎,當市場表現理想時,客戶可獲得較高的非保證回報(如某些產品最高派息率近12%),比傳統壽險或儲蓄保更具吸引力;此外,通常還設有最低派息率「補底」(如保證0%即不會輸錢),提供一定安全網,降低市場下行風險,吸引穩健投資的客戶。
雖然有關保單現金價值的回報取決於指數表現,但可記入的回報設有上限,限制了在牛市年份(如2023年)中的指數收益,好像「跑輸大市」。但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標普500指數於2023年回報達24.2%,但其實仍未完全收復2022年的失地;如果前後兩年計,設有「上下限」特性的IUL保單表現更佳,因為它保證不會因為指數負回報而損失。
香港市場發展正急起正追
至於香港推出指數型萬用保險,相對於美國、新加坡和百慕達等地區落後。莫講在美國已發展有幾十年,早在1990年代便開始流行,新加坡和百慕達近年也已經建立成熟的IUL市場,明顯是針對超高淨值人士。
香港或許由於監管限制和風險考量,過去對這方面發展較為保守,直到今年3月,保監局與金管局發出聯合通函,明確IUL監管框架,特別是針對高淨值專業投資者的銷售放寬要求後,相關產品才開始在香港快速發展,幾間保險公司連月來也陸續推出。
雖然香港起步得較遲,但隨着監管環境改善和高端財富管理需求增長,正在後來居上,並力圖成為區內以至國際保險和財富管理中心。IUL提供靈活的保費繳付方式和保額調整選項,客戶可根據財務狀況調整,甚至可無限次更換受保人或分拆保單,適合高淨值人士進行財富增值、傳承或遺產規劃,吸引不同人生階段和財務目標的客戶。
市場競爭加劇下,保險公司推出創新產品以分開傳統壽險或儲蓄型保險。IUL作為一種結合保障與投資成份的產品,能吸引對傳統保險產品不感興趣、但希望參與市場增長的客戶。在低利率環境下,傳統固定收益的保險產品回報率較低,可能較難吸引客戶,IUL的指數掛鈎特性則能夠提供更高回報,同時保險公司可通過投資期權市場間接獲利,應對低利率挑戰。
留意具一定「負面」成份
另外,監管機構亦終於「由緊到鬆」,放寬銷售門檻,進一步鼓勵保險公司推廣此類產品,例如免除高淨值客戶的部份個人財務要求,專業投資者購買這些萬用險產品獲允許簡化財務需要分析(FNA)和風險概況問卷(RPQ),保險公司無法不迅速採取行動sell客。
連金管局都引用一份報告指,香港擁有超過42,715名資產達1,000萬美元以上的高淨值人士,反映財富管理需求強勁。永明金融、富衞香港及滙豐保險,以至全美人壽百慕達等公司都迅速推出或表明有意發展IUL,搶佔高淨值客戶市場的先機。
穩定幣要穩定、萬能險想萬能,但既然IUL有投資成份,即使變相已「補底」,但仍會有一定「負面」成份,例如高額內部費用、市場波動導致的不確定回報,以及保單失效可能導致本金損失等等。隨着有越來越多保險公司推出指數型萬用壽險,如果有意無意誇大了保證投資回報潛力,消費者即使是專業投資者,仍需仔細了解費用結構和風險。
作者:久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