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全球生物科技競爭格局
1.1 生物科技:大國競爭新賽道
二十一世紀,生物科技已成為大國戰略競爭的核心領域。從基因編輯到合成生物學,從精準醫療到功能食品,生命科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類社會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其重要性不亞於半導體產業。
1.2 美國技術封鎖與全球格局重塑
美國近年將生物科技納入「大國競爭」核心賽道,通過立法構建技術封鎖體系,涵蓋設備出口管制、科研數據封鎖、資本流動限制及市場準入壁壘。這種「科技脫鈎」趨勢短期內加速推進,中長期將重構全球生命科學創新版圖。
1.3 中國戰略自主路徑
在此背景下,中國正探索兼具戰略自主性與產業可持續性的生物科技發展路徑。面對外部壓力,中國不僅在高端生物製藥、基因測序等領域加速自主創新,更將目光投向具有深厚文化底蘊與市場潛力的傳統優勢產業——食用菌。
這一看似傳統的農業領域,蘊藏巨大科技躍遷空間,既是「大食物觀」戰略下糧食安全的重要補充,也是「藥食同源」理念在現代健康消費中的生動實踐。
二、藥食同源的現代科學轉軌換道
2.1 東方智慧的現代價值
中國植物生物科技發展的獨特路徑,根植於「藥食同源」這一古老而充滿生命力的東方哲學智慧。該理念強調食物與藥物同源同用,通過日常飲食調理實現「治未病」與整體健康維護,倡導預防性、系統性健康觀,與西方單一靶點思維形成鮮明對比。
2.2 全球健康挑戰下的中國方案
全球慢性病死亡人數佔總死亡人數的70%以上,中國14億人口慢性病患病率已超34%(世界衛生組織數據)。在醫療成本飆升、化學藥物副作用凸顯的今天,「藥食同源」理念的預防為主、整體調節、天然安全的核心價值,為西方治療為主的生物科技提供了重要補充,其現代價值正獲國際科學界廣泛認可。
2.3 食用菌:藥食同源的理想載體
以食用菌為代表的植物資源,是「藥食同源」理念的最佳載體。食用菌富含多糖、蛋白質、微量元素等活性成分,通過多靶點協同作用調節人體機能,體現系統優勢。這不僅為慢性病預防提供天然解決方案,也為生物科技創新開辟新賽道。
三、全球領先的食用菌產業基礎
3.1 世界第一的產業規模
中國是全球第一大食用菌生產國和消費國,產量佔全球75%以上,產業規模突破4,500億元人民幣,成為農業領域最具活力的支柱產業。從黑木耳、香菇、金針菇到靈芝、冬蟲夏草、羊肚菌,中國擁有最豐富的食用菌種質資源和最完整的產業鏈。
3.2 糧食安全與生態閉環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將食用菌納入糧食安全戰略。其戰略價值體現在:生產「不與農爭地」,利用林地、大棚、廢棄廠房等非耕地資源;原料為稭稈、木屑等農林廢棄物,實現資源循環;菌渣轉化為有機肥,形成生態閉環。在糧食安全與可持續發展雙重壓力下,食用菌產業展現高資源利用效率與環境友好性。
3.3 藥食同源的獨特優勢
食用菌的「藥食同源」屬性使其在功能食品和健康產品領域具有獨特優勢。例如,黑木耳多糖可調節血脂、增強免疫,靈芝在抗腫瘤、抗氧化方面表現突出。這些特性為產業升級提供堅實基礎,推動從食用向藥用價值的深度挖掘。
四、傳統智慧的現代科技轉化
4.1 科學驗證的突破性成果
將傳統食用菌的「藥食同源」潛力轉化為現代健康產品,需長期投入與持續攻關。黑木耳多糖通過美國FDA二期臨床實驗,證明可提高良性膽固醇和降血脂,其多組分協同作用突破西方單一靶點藥物局限。銀杏果黃金蟲草複方在穩定糖尿病血糖、輔助抗癌方面也展現顯著效果。
4.2 現代科技的賦能
基因組學、代謝組學和人工智能正加速食用菌活性成分的鑒定與優化。例如,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改良菌株,提高多糖產量和生物活性;納米萃取技術提升功能成分穩定性。這些創新提升食用菌科技含量,為其在特殊食品領域的應用鋪平道路。
4.3 食用菌的突破潛力
以食用菌為突破點,中國植物生物科技可實現從傳統智慧到現代創新的轉軌換道。例如,開發針對慢性病的特醫食品,利用黑木耳多糖、靈芝孢子粉等活性成分,滿足心臟,腫瘤、糖尿病患者的營養需求,助力健康中國戰略。
五、產業發展面臨的核心挑戰
5.1 菌種「卡脖子」問題
菌種是產業的「芯片」,但中國80%以上工廠化生產菌種依賴進口。雙孢菇90%為美國品種,金針菇、杏鮑菇80%來自日本,每年支付品種使用權費用高達數十億元。自主育種能力不足導致產品同質化,核心競爭力弱。
5.2 加工技術滯後
產品以乾品、罐頭等初級加工為主,深加工佔比不足30%。凍乾、納米萃取等高端技術應用有限,出口均價僅為進口產品的33%,國際市場競爭力弱。
5.3 產業鏈與市場認知不足
從菌種研發到品牌營銷的完整體系尚未形成。消費者對珍稀菌的藥用價值認知有限,市場推廣不足,行業標準體系不健全。
5.4 監管與審批瓶頸
傳統藥食同源原料在特醫食品注冊審批中周期過長(1-2年),制約創新產品上市,影響企業積極性與患者受益,不利食用菌產業升級和植物生物科技的發展。
六、科技賦能與政策支持路徑
6.1 強化種業振興
強化種業振興,實現種源自主。應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強種質資源庫建設,利用基因編輯、植物胚性幹細胞規模化克隆培養等技術,培育優質、抗逆、高產的新品種,推動產學研”協同,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菌種種源自主可控。植物胚性幹細胞的提取與保存的發明專利技術是一個成功突破案例。
6.2 融合藥食同源,打造民族品牌
挖掘《本草綱目》等古籍藥用智慧,結合現代臨床研究,科學闡釋食用菌健康功效,通過品牌化運營、文化賦能,打造國際化的中國菌類品牌。
6.3 特醫食品綠色通道
加快特殊食品與藥食同源融合,設立特醫食品注冊審批綠色通道,將安全成熟的藥食同源原料(如黑木耳多糖、靈芝孢子粉)納入特醫配方,建立動態目錄,縮短上市周期至6個月。鼓勵企業針對腫瘤、糖尿病等開發多樣劑型,對創新配方給予專利期延長、稅收減免。強化上市後真實世界數據監測,確保「好用、快用、安心用」。推動醫保支付試點,覆蓋部分特醫食品,減輕患者負擔,形成「研發—審批—支付」閉環。
6.4 藥食同源種類的綠色通道審批
為藥食同源種類設立專門的特醫食品綠色通道審批機制,是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舉措。建議建立以安全性、功能性和科學依據為核心的分類評估體系,將黑木耳、靈芝、香菇、茯苓等已通過臨床驗證的食用菌原料優先納入綠色通道,明確其在特醫食品中的功能定位(如免疫調節、血糖控制)。審批流程應簡化冗餘環節,引入快速評估模型,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輔助審評,確保6個月內完成注冊。同時,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聯合國家藥監局、衛健委和醫保部門,同步推進原料目錄更新、臨床數據積累和醫保準入評估,形成高效閉環。
6.5 食用菌突破點的實施路徑
以食用菌為突破點,開發針對慢性病的特醫食品。例如,針對癌癥患者開發黑木耳多糖口服液、靈芝膠囊,利用綠色通道快速審批;利用AI優化配方,開發低GI食用菌複合產品,服務糖尿病患者;通過稅收減免降低研發成本;上市後通過大數據監測患者反饋,確保安全有效;醫保支付試點在腫瘤高發地區先行,覆蓋特醫食品。
6.6 金融與政策協同
構建多層次投融資體系,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核心技術項目。政策在科技規劃、專項基金、市場準入、稅收優惠等方面提供保障。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為產業注入強大動能,推動食用菌從傳統向高端躍遷。
七、從跟隨者到引領者的全球跨越
7.1 邁向全球規則制定者
中國食用菌產業及植物生物科技的目標,是依托「藥食同源」理念、產業基礎、科技突破及政策協同,參與國際ISO標準制定,從「世界工廠」邁向「全球規則制定者」。
7.2 建立「中國標準」
在活性成分鑒定、功效評價、質量控制、安全檢測等環節建立國際化的「中國標準」,成為全球植物生物科技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策源地,掌握核心技術和定價權。
7.3 借鑒國際經驗
借鑒日本漢方藥通過《藥事法》將傳統經驗與現代臨床結合的「證據等級」制度,分析歐盟植物藥法規優劣勢,結合中國實際,制定國際認可的特醫食品標準,推動藥食同源產品全球化。
八、植物生物科技的深遠戰略意義
8.1 助力健康中國
以「藥食同源」為核心的植物健康產品,是落實預防為主方針、降低醫療成本、提升健康素養、應對老齡化挑戰的重要路徑。中國60歲以上人口達2.97億,慢性病負擔沈重,食用菌特醫食品可顯著降低醫療支出。例如,開發針對老年慢性病的黑木耳多糖覆合劑型,通過綠色通道快速推向市場,滿足健康需求。
8.2 推動可持續發展
植物生物科技依托可再生資源,資源消耗低、環境友好、附加值高。食用菌生產碳排放低,利用廢棄物,體現循環經濟原則,為「雙碳」目標貢獻力量。其發展模式本身就是可持續發展的生動實踐。
8.3 經濟轉型升級與接續奮鬥
植物生物科技推動農業現代化、生物醫藥升級,培育新增長極,助力經濟結構優化和高質量發展。技術瓶頸、標準缺失、國際競爭等挑戰需幾代人接續奮鬥,以食用菌為突破點,通過政策創新和科技賦能,逐步化解科研與產業脫節、監管滯後等問題,堅定邁向全球引領者。
總結:以「藥食同源」為文化根基,依托食用菌產業優勢,以現代科技和金融政策為雙翼,中國植物生物科技正邁向從傳統智慧到現代創新的轉軌換道。
黑木耳多糖、銀杏果黃金蟲草覆方等臨床成果僅是許多成功其中的案例,通過為藥食同源種類設立特醫食品綠色通道審批機制、推動醫保支付閉環,食用菌產業將成為植物生物科技的先鋒。
未來,中國需要以更堅定的決心,破解技術、市場和監管難題,推進制定國際標準,貢獻全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助力健康中國戰略與全球福祉。
作者簡介:資深金融人
現任全國資產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