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國會選區重劃爭議:民主、共和兩黨激烈對抗|細說燊語

文:曾維燊
圖:美聯社

加州民主、共和兩黨就國會選區重劃問題爭論激烈。民主黨議員提出臨時修改選區劃分,讓選民透過特別選舉決定,藉此增加民主黨在華府的代表,反擊總統特朗普推動共和黨擴張的舉動。參議院臨時議長麥奎爾(Mike McGuire)強調「加州選民應有機會自己決定地圖」。

共和黨方面則強烈批評方案違憲,屬於「腐敗與不公」,並揚言要求州及聯邦調查。共和黨領袖加拉格爾(James Gallagher)主張各州都應由獨立委員會劃分選區,不應因政治鬥爭而破壞原則。

若特別選舉通過,新的地圖將適用;但若其他州暫停重劃行動,加州的臨時方案也會廢止。選民目前可透過加州眾議院選舉委員會網站的公開平台發表意見。

一、方案為何提出?

  1. 特朗普與德州的操作背景
    德州共和黨在特朗普的呼籲下,試圖提前調整選區,以利爭取中期選舉更多席次。為回應這一「對手的操弄」,加州民主黨提出對策——透過自己重劃選區,以抵銷共和黨的影響。

  2. 透過臨時機制重劃選區
    現行加州方案仍由獨立選區委員會(即市民劃界委員會)劃分。提案要求若德州等共和州份真正展開搓票式重劃,加州州府部門可暫時取代該委員會,由民主黨掌控的州議會介入重劃,並於今年 11 月透過特別選舉由選民決定是否採納新圖。


二、具體劃法是怎麼的?

  1. 整體策略與目標
    擬議地圖由民主黨操盤,目的是透過更集中民主黨選民,將共和黨現有的席次從 9 個縮減至約 4 個,而讓民主黨在 52 個眾院席次中擁有約 48 席,實現壓倒性優勢。

  2. 調整範疇概覽

    • 部分選區幾乎不變:有 8 個選區未被改動,另外約 20 個選區中,受影響人口不足 10%。

    • 精細調整:盡量減少劃分城市或社區的次數(新圖只拆分 57 個城市,舊制為 60 個),符合獨立委員會的劃界標準。

  3. 個別選區調整實例
    第 40 選區(南加州):目前延伸至Chino Hills及Laguna Niguel,新圖則改畫過Lake Elsinore,延伸至Menifee。
    第 41 選區:現行涵蓋Corona到棕櫚泉(Palm Desert),北伸一段長臂;新劃圖則將選區改為包括道尼(Downey)、Brea乃至Lakewood。
    其他選區也搬動選民群:例如第 9、13 選區加入其他東灣與士德頓(Stockton)傾向民主黨的選民,第 22 選區加入其他Fresno County的民主黨選民。第 27 選區則將高沙漠地區部分劃入San Fernando Valley,第 41 選區也混流了一些民主黨支持者進入原本偏共和黨的Riverside西部地帶。


三、法律與程序細節

  1. 特別選舉與憲法修正案
    若州議會通過提案,需要 2/3 票才能把修正案(即 Proposition 50,也稱 Election Rigging Response Act)送交 11 月特別選舉,由選民決定是否允許臨時由州議會劃界。

  2. 若對方州取消重劃,方案失效
    法案中規定,若像德州那樣的共和州中止重劃計畫,加州的臨時方案也會停止生效,恢復由獨立委員會劃界。

  3. 反對與法律挑戰
    共和黨強烈反對,認為這是對 2008 年民選通過、交由獨立委員會劃界的制度的規避,並可能違憲。他們宣稱會採取法律行動挑戰該案,甚至提出罰則法案,針對支持這方案的立法者進行政治懲罰。


四、總結

這次加州的選區重劃操作,是民主黨在面對共和黨可能在他州透過劃界操控聯邦眾院席次時的對抗性策略。它透過精準調整選區邊界,集中民主黨選民,可能讓原本競爭激烈或共和黨佔優的選區轉傾民主黨控制。整個安排需透過選民投票批准才可實施,若對手撤回重劃,該方案自動終止。過程中伴隨諸多法律爭議與政治對立,成為目前全國紅線選區競爭的一大焦點。

資料補充:

參議院(Senate)

  • 每州兩席:美國 50 個州,每州無論大小、人口多少,都有兩名參議員。

  • 任期:參議員的任期是 六年

  • 改選方式:不是一次過換全院,而是分成三組(稱為「Class I、II、III」),每兩年改選約三分之一的議席。這樣確保參議院每次大選都只有部分席位要爭取,保持制度穩定。

  • 全州選舉:參議員由全州選民一人一票直選產生,沒有劃分小選區。


眾議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 單議席單票制:全美有 435 個眾議員名額,分配到各州後,每個選區選出一人,由當區選民直接選出。

  • 任期:任期 兩年,每兩年要全院改選。

  • 人口分配:每個選區的人口要大致相近,因此美國會在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Census)後進行重新劃分(Redistricting)。

  • 劃界爭議:這就是所謂的「搬龍門」。劃界可以改變政黨在某些選區的優勢,令同一批選民的影響力被「分散」或「集中」。


劃界的政治操作(俗稱「傑利蠑螈 / Gerrymandering」)

  1. 集中敵方選民(Packing):把大量傾向某黨的選民集中在一個或幾個選區,讓他們在該區取得壓倒性勝利(例如 70%–80%),但在其他地方失去影響力。

  2. 分散敵方選民(Cracking):把某黨支持者的票源分散到多個選區,令他們在各區都處於少數,難以勝出。

  3. 加州情況

    • 傳統上共和黨在郊區、農業地區(例如 Central Valley)較有優勢,民主黨則在城市、非白人社群較強。

    • 若重劃選區時把某些共和黨票倉「集中」起來,就可能犧牲幾席,但換來更多周邊區域由民主黨勝出。這就是你說的「三個區兩個紅一個藍 → 重新劃界 → 變成兩個藍一個紅」的效果。


為何需要不時重劃選區?

  • 人口變動:有些州人口增長快(如德州、佛州),會增加眾議院席次;有些州人口停滯或減少(如賓州、俄亥俄州),會減少席次。

  • 保障「一人一票」原則:選區人口要盡量均等,避免一區只有 40 萬人、一區有 80 萬人,導致選票價值不均。

  • 政治策略:政黨利用「重新劃界」去提高自己勝算,就是爭議的核心。

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