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普京舉行峰會、討論烏克蘭戰爭時,特朗普選擇地點為阿拉斯加,他的支持者稱,這個地點體現精明的交易意識。1867年,美國以每英畝大約兩美仙的價格從俄羅斯手中購買這片領土。《紐約時報》指,這場峰會排除了烏克蘭的參與,就像當年原住民阿拉斯加人在土地被轉讓時也被排除在外一樣,引發關於美國「帝國心態」的討論。部分學者認為,普京和特朗普在某些方面似乎都體現出這種心態。
「帝國心態」這個術語,最初由亞美尼亞裔美國歷史學家利巴里迪安在2014年於英國的一次演講中提出,當時用來描述像伊朗、土耳其和俄羅斯這樣的前帝國。這種心態在許多國家集體意識中仍有殘留,把對過去輝煌的簡單懷舊與繼續主導較小國家和鄰國的強烈信念結合在一起。而特朗普第二任期言論——曾威脅要奪取格陵蘭島和巴拿馬運河,讓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個州……引發不少批評聲,認為他對外國「服從」的要求,更多體現出一種帝國思維。
「國家不能通過吞併來解決分歧,這一規範長期以來非常有力,普京顯然正在挑戰這一點」,美國西北大學歷史學者伊默瓦爾說,「特朗普似乎非常樂於回歸舊規則。」
隨著特朗普與普京的會晤展開,歷史學家和外交官表示,阿拉斯加峰會已經使三種許多人以為早已被歷史淘汰的帝國思想,獲得了新的合法性:一是「中心與邊緣」。有學者指,帝國是一個等級結構,權力集中在中心,邊緣地帶被迫接受較少的權利和特權,表面上是為獲得所謂「文明」或財富。
二是「至高與自我崇拜」。從十字軍東征時期,到歐洲王室和亞洲皇帝,帝國心態通常伴隨強烈文化優越感,甚至種族優越感。歐洲殖民者曾以「拯救靈魂」或「保護寶物免遭損毀」為藉口,為暴行和對各國寶藏的掠奪辯解。歷史上抱持帝國思維的領導者,也常將自己描繪成偉大的化身。而特朗普在某些方面似乎也在向這個方向靠近,在愛國主義與對自己個人崇拜之間,開始刻意模糊界限。他出售印有自己頭像的紀念幣,在79歲生日那天,在一場由他親自下令舉辦的閱兵儀式中盡情享受目光焦點。與此同時,他的家族企業正在將「特朗普」這個名字貼在全球各地的房地產項目上。
三是「經濟帝國術」。東印度公司曾是英國殖民擴張的先鋒。後來,美國也在拉美地區頻頻出手干預,以保護像聯合果品公司這樣的美國大型企業。這些例子展示了一種自上而下、非市場驅動的政商關係,而這種模式似乎在今天的俄羅斯和美國也正在復蘇。在阿拉斯加,美俄關係更像是一場交易,而非理念對抗。兩位總統都受到對往昔輝煌的執念驅動。特朗普聲稱「和平」是目標,但對兩人而言,領土似乎才是實現目標的手段。